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Peter Brook 的作品《情人的西裝》靜靜地來到澳門了,堂堂一部經典擺在眼前, 而這部作品自然從容得就像是這位90高齡的老人家,坐在你家娓娓說故事那樣,閒閒道來的一字一句皆久經歷練,滲透了⋯
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即將在5月12日至16日一連五天舉行,這個由澳門文化中心每年舉辦的影展,雖然沒有紅地氈、星光熠熠的大明星大駕光臨,但卻是本澳一個很重要⋯
我曾經竭盡所能去認識「精神病」。 例如閱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介紹書﹑瀏覽一個又一個網站,認識疾病特徵﹑藥物種類及副作用,作為病患者需要怎樣自癒,作為家屬需要怎樣幫助他們復元。 那些手冊有點像中學時⋯
穿過昏黃的街燈,大片的水泥牆班駁,露出皮膚底下那歷史感濃厚的青磚頭,門簷觸手可及,街影被拖長成一條畢直的直線,更顯老居民的動作緩慢,在美麗但脆弱的海岸線被瓜分前,海風夾雜着海水的味道吹過每個人的⋯
單純因為懸疑片而選擇觀看《叛國追凶 Child44》,沒想到在殘酷的兒童謀殺案背後隱藏著的是蘇聯社會主義引發的政治鬥爭。案情變成了一個幌子,懸疑性被削弱了很多,主角爭取自由公義的英雄主義顯得有點⋯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淨灘活動。 上星期日,十點,我們到達了海洋花園對開的小海灘。今次的淨灘活動,很多小朋友參加,最小的只有兩歲,還有幾個三、四歲和六、七歲左右的。由於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大家面對著大⋯
「車外,塵世的風景,美不勝收,盡入眼簾。慢慢,我們都滲透入白光之中,到達一處既陌生,卻似曾相識的境地。」﹣蘇麗欣《車》 坐在車上。車窗外,我見到一些風景,是屬於那個剛離開的世界,模糊的,像隔了一⋯
昨天看了1947年由桑弧編導的老電影《哀樂中年》,這部電影使我難以忘懷。 故事是這樣的,小學校長陳紹常(石揮飾)喪妻,有三名小學子女要照顧。姐姐勸他再醮,他看到朋友的繼室如何欺負繼子,就沒有續弦⋯
早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片名叫《總統大人着草了》(The President),「着草」這廣東俚語意指逃跑,也就是「走佬」之意,通常是欠了高利貸等一筆巨債,又或是被黑幫追殺⋯
剛過去的星期天下午,何東圖書館著實熱鬧,未入中庭,遠遠便見到許多市民圍成一圈,原來是澳門樂團在演奏古典樂,而名家講堂的《楊照──閱讀這個世界》又開始在即。 在一個多小時的講堂裡,學養淵厚的楊照把⋯
星期四晚,從手機上看到朋友轉發的訊息,得知政府繼「秒拆」十六浦對開的老屋後,又打算放寬漁人碼頭地段的建築高度限制。朋友催我趕在公示期結束前把意見表填好再寄回政府部門,可甚麼是「公示」?政府是怎樣⋯
無可否認,上星期五晚文化中心的音樂會很值得讚賞,樂團、指揮家、獨奏家的表現都非常出色,曲目的挑選和舖排都很恰當,此後有樂評人寫文稱讚,主要讚賞演出者,但對音樂會的小焦點──第一首樂曲 ⋯
住在第90米的住客想︰後悔住得這麼高,竟然與燈塔同高,燈塔老是每隔幾秒就照進來,每晚都睡不著覺。 股評人︰這間公司股票好似有得升,不過還是和其他賭企差好多,是澳門賭企的末段。咪話起一個新酒店,就⋯
今年的年初一,中午食完齋後,努力勸說了平時除了番大陸,其他地方都很少去的母親,出門到氹仔轉一圈。一到路氹公路,母親便開始數算。她記得以前這條路的兩邊還是海,每次經過都好舒服。又記得孫女細個,每次⋯
離開澳門舒適的家,我親身走進地球村去遊歷體會。在地球最高最低最北最南最貧窮最富裕的地方去學習人與自然之間奇妙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去看去聽別人的世界及夢想,不經不覺已經七個多月了。 在世界最狹長的國⋯
年少時光,我幾乎都跟隨母親住在一所鄉中學裡。學校的老師和職員們帶著一家大小住在一個三層小樓,是那種舊式有著開放式走廊的簡陋樓房。房前是花圃和大大的操場,被一圈樹木包圍。那都是長了數十年的高大喬木⋯
這幾年,我的生活中,總出現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舉一個時常出現的例子,是我與我先生璁都經常遇見的。我也得知兩位朋友,都經常遇見。就是:總在無意中在眼前出現幾組數字:1111、2222、3333、⋯
本地製作電影《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早前分別在本地兩家戲院前後上映了差不多三個星期,如果跟主流商業電影比較的話,《堂口3》的上畫映期已超出不少荷里活和港產片在澳門上畫的時間了,那都是多得很多澳門⋯
由夢劇社製作,莫家豪執導,於曉角實驗室上演了法國劇作家惹內(Jean Genet)於1946年寫成的作品《女僕》。惹內的劇作風格,與貝克特(Samuel Beckett)以及尤涅斯科(Eug⋯
高俊耀的名字,出現在2013年澳門藝術節《大世界娛樂場》的導演欄內。之前好些年,在澳門劇場常常看到他,從2010始,在澳門陸續呈現了《忿怒》、《死亡記事》、演書節工作坊等等。再回溯,高俊耀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