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指患腎病趨年輕化 未被納入免費洗腎的患者難負擔治療費用 團體籲將洗腎納入免費醫療服務 2025年01月20日|文:記者離地|https://aamacau.com/?p=117264

傳新澳門協會與本地獨立影像創作者昨(19)日合辦放映腎病紀錄片《芳草如茵》及分享會,共同關注腎病患者。澳門腎友協會主席龍雪敏及理事長梁錦華出席活動時受訪指,腎病患者需每週定期洗腎,高昂洗腎費用及⋯

導演專訪 | 《議事亭前地的媽媽》:偷渡潮,老一輩澳門人的隱藏記憶 2023年10月3日|文:藍南|https://aamacau.com/?p=105270

大時代下,人的命運猶如風中燭。歷史的偶然,令上世紀的澳門能僥倖偏安一隅,成為一個難民棲身的城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移民偷渡潮,澳葡政府三次特赦無證人士,是澳門近代社會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 -談《日安》及《歡迎對話》 2020年05月28日|文:(投稿)鄧志堅|https://aamacau.com/?p=61593

你還記得上次與至親吃飯與聊心事是何時嗎?如果答案是「最近」,那麼真的恭喜你,你是屬於幸運的一群。這些年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朋友慨嘆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了,有些可能因為價值觀不合而爭執,但更多是在没有衝⋯

不要遺忘了春天 2019年01月3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52011

馬上就到過年時節,戀愛電影館選了紀錄片《四個春天》來作賀年影片,最近這部影片很受人談論,大多在說導演如何使用了很少的錢卻拍出了得奬之作,但看了影片後卻覺得,這是花了許多時間和無數生命歷練才能拍出⋯

拿著DV隨時紀錄的李卓媚,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趁著還有勇氣的時候──李卓媚談《棉花》與她的家庭紀錄片計劃 2019年01月26日|文:黑黑(訪問、文)|https://aamacau.com/?p=51857

「因為不知道以後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去拍家人。」剛於二O一八年十二月獲《澳門影像新勢力》頒發「評審團特別獎」的新生代導演李卓媚,去年的作品《爺爺的老房子》和這次獲獎的《棉花》,都以家人為主題,問她背⋯

瓦礫之上想像城市──第三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18年07月12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7640

特意設定在暑假進行的「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今年已來到第三屆,過往兩年選片所帶來的新思維與新視野,均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良好口碑,戀愛・電影館的營運總監黃若瑩(Rita)表示,該影展亦是去年全⋯

《爺爺的老房子》劇照(相片由導演提供)
爺爺的望遠鏡,看的是老房子,還是時代的時間──與《爺爺的老房子》導演李卓媚的對談 2018年01月16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44526

在過去的2017年澳門第二屆國際影展,公映了幾部本地創作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部新人作品《爺爺的老房子》令人印象深刻。短短的半個小時,一個生動的老人家形象躍然屏幕,幽默可愛的老頑童,背後卻透露了一個⋯

《塑料王國》
我們都生活在化學的海洋裡 2017年07月27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40882

鏡頭一:孩子們鑽到塑膠中間,想做一個溫暖的窩。 鏡頭二:小女孩撥開塑膠碎片,用手捧了把水來洗臉。 鏡頭三:男孩把塑膠丟入火中,燃起黑煙,但也幫忙煮好了飯。 鏡頭四:一群羊來到了剛剛運來的垃圾堆裡⋯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邀請了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Naomi Kawase),出席了七月二十三日的講座《河瀨直美:記憶之森林—生死與身體的風景》,以及一場映後分享會。
河瀨直美:死亡不是斷裂,是延續 2017年07月26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872

今年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邀請了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Naomi Kawase)到來,作為影展的焦點導演,實在是澳門影迷之福,她出席了七月二十三日的講座《河瀨直美:記憶之森林—生死與身體的風景》,以⋯

《伴生》中陳小姐與父母在尖沙咀海旁。
「我們追不上人口衰老的速度」──專訪《伴生》導演黃肇邦和監製卓翔 2017年07月2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772

隨著社會走進老齡化甚至高齡化的現實,有關老人問題、醫療、生死議題等的討論也日漸多起來,然而,較多人關注的可能還是有關福利政策方面的問題,卻較少有談及老人與照護者、家人之間這些其實更埋身的問題。去⋯

導演黃惠偵與女兒皆有出席開幕放映,並與觀眾進行映後座談。(攝影 Ngan Wa Ao)
攝影機是充權,是治療,給我很大的勇氣──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2017年07月13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642

今年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日常對話》,引起了觀眾席中小小的議論。從題材內容到拍攝手法,都與我們一般理解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影片的主線是導演黃惠偵在處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希望走⋯

由本地插畫家袁志偉設計的影展海報,以插畫風格拉近觀眾距離
映照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影像── 專訪「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策展人林鍵鈞 2017年06月28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375

在今年「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場刊中,一開首便為「紀錄片」作如此解說──「就是『生命』加上『影像』。」然而,似乎如此易懂和親近的這個影像媒介,平日卻不是那麼容易接觸到,一般商業影院不會放⋯

富永勝回到花蓮,叫著一個一個昔日朋友的名字去尋找,但大部份都去世了,有些能找到他們的後人的,也合照一張留念。
細說十五年《灣生回家》的路:「該遺忘的是痛苦,該記得的是,戰爭永遠不要再來。」──田中實加 2016年05月24日|文:黑黑(採訪:大蔥、黑黑)|https://aamacau.com/?p=30498

在剛結束的「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中,有幾部電影幾乎一票難求,台灣紀錄片《灣生回家》便是其一,它同樣也感動了許多澳門觀眾。事實上這部片自2015年10月開始,全台灣陸續有68家戲院上映,也⋯

香港導演張經緯的新作《少年滋味》在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作為開幕電影放映,親身出席與觀眾對談。
以少年之眼──專訪《少年滋味》導演張經緯 2016年05月17日|文:黑黑、陳汶燁|https://aamacau.com/?p=30215

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首映作品為香港導演張經緯的新作《少年滋味》,該片播出後引起現場觀眾不少共鳴與回響,導演親來出席開幕,並於放映後與觀眾對談,交流氣氛熱烈。 張經緯似乎特別關注少年的⋯

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 2016
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製造好片推介 2016年05月9日|文:小鳥|https://aamacau.com/?p=29963

一年一度,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將於明天開鑼了。今屆作品同樣出色,在此為大家推介部份很值得一看的劇情片和紀錄片。 《再見不見》 近這十年,不少熱⋯

還記得你的少年滋味嗎? 2016年04月26日|文:步虛|https://aamacau.com/?p=29679

年輕人應看這片,因為主角們大多很迷茫,但他們對自由、對人生意義都有個人的演繹。家長應看這片,會明白為何年青人會愈來愈不開心。——沈祖堯 聽說張經緯是因為我非常喜歡的《KJ音樂人生》,他拍音樂,拍⋯

澳大傳播週播映「雨傘運動」記者紀錄片 2016年04月21日|文:編輯室|https://aamacau.com/?p=29514

澳門大學(澳大)「傳播週 2016」下午於大學人文社科樓 (E21) 舉辦放映交流會,播映以採訪「雨傘運動」期間之記者為題的紀錄片《撼動》,並邀請主理此片的前無線新聞主播李家文和前香港電視新聞總⋯

MOIDF主視覺
揭示私角落的風景──首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16年04月16日|文:陳汶燁/採訪:陳汶燁、黑黑/受訪者:林鍵均(策展人)|https://aamacau.com/?p=29332

在澳門看電影,我們大多數的選擇不外乎港產、台灣、日韓或來自歐美等電影,內容一般以愛情、警匪、或家庭倫理等主題的類型片。至於紀錄片,相信在不少人心目中仍大多存著「跟著草根階層拍攝日常生活去了解他們⋯

《少年滋味》2016, 78min,張經緯, 香港
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私下分享──給「論盡」讀者的部分推薦片單 2016年04月16日|文:林鍵均(策展人)|https://aamacau.com/?p=29325

入門影迷 少年滋味 2016, 78min,張經緯, 香港 金馬獎導演張經緯繼得獎作品《音樂人生》後,在躁動不安的社會氣氛下,鏡頭從破世界紀錄的萬人音樂會合唱《快樂頌》開始,跟拍九位愛音樂的年輕⋯

客人紋上「刺上禁忌」慈善活動之專屬圖案,店鋪當天收入以善款形式捐予慈善機構
一點點雲淡風輕的當頭棒喝——記我的紀錄片《墨・花》的誕生 2016年02月16日|文:紐扣|https://aamacau.com/?p=27238

曾經在某一些時刻,自認為我在傳媒專業學習這麼些年,對於主流媒體的一些小伎倆已經有了識破和抵禦的能力,直到我與英國刺青師Kerry-anne Richardson交談之後。 基於對刺青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