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立法會的積弱一直被坊間詬病,民間對立法機關之失望,從「垃圾 會」、「花瓶」、「橡皮圖章」等別稱,可見一斑。追本溯 源,立法會的弱勢並非回歸後方才發生,而是從 #澳葡時代 已經開始。翻查資料,早於20世紀20年代,葡萄牙通過 法律,海外屬地擁有一定立法權,而在在這體制安排下,總 督具有法案提案權,但議例局成員如需提案就需要先得總督 批准。及後葡國獨裁者薩拉查上場,在強調中央集權的氛圍 下,地方的自治及立法權更是進一步被削。
.
坊間揶揄立法會是「垃圾會」。如果立法會有「原罪」,那這「原罪」會是甚麼? 「我想最重要的是組成的問題。第一是有 [
立法會選舉今年參選組別之多,打破過去紀錄。然而,社會大眾對候選人背後社團派「蛇齋餅糉」的興趣,遠超過候選人的議 [
隨著社會走進老齡化甚至高齡化的現實,有關老人問題、醫療、生死議題等的討論也日漸多起來,然而,較多人關注的可能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