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紀念與書寫—— 讀《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2023年02月3日|文:黑黑
在2022年的出版當中,有關藝術類的書籍,撇除掉翻譯類的著作,《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這本書應該在華文的藝 [
水下
2023年02月3日|文:川井深一
進了影院看完《阿凡達2: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片長192分鐘著實令人卻 [
Zine,用個性尋找個性——專訪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
2022年11月29日|文:論盡媒體
有別於以往劇場文件展,今年主辦單位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決定要搞搞新意思,辦工作坊,做小誌(Zine),讓參加者自由 [
童書看世界——專訪Mandarina Books負責人Catarina Mesquita
2022年11月29日|文:論盡媒體
「一本好的童書呀……我覺得故事固然是給小孩的,但不幼稚,不是把小孩當成甚麼都不懂的小人兒。要有些有趣、令人意外 [
齊集書展、表演、講座加展覽 —專訪藝術書展Bookery
2022年11月9日|文:藝文採訪組
集藝術實驗書、音樂表演、展覽、講座於一身的「Bookery藝術書展」經已開幕。繼「頭炮」講座於上週六舉行後,重 [
藝術困境:我們為了自己上街,你們為了自己而沉默。
2019年11月13日|文:思崎井
「不好意思,反送中或其他政治議題都不能做。」我收到出版方這樣回覆我,然後我被他們 DQ (Disqualify [
73種刊物,怎麼講述一個澳門?—— 在上海藝術書展(UNFOLD 2019 Shanghai Art Book Fair)
2019年05月21日|文:川井深一(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聲音沙啞了。站著說一整天故事。腰也斷了。上海的街上有許多絮狀物飛行。同行的夥伴跟我說看到奇怪的飛蟲,我以為他得 [
政府養起 產業不成鏈 重版可再來?
2018年02月13日|文:路家
「出版」並非文產基金最專注的一項。在文產基金的資助體系中,「出版」沒被將歸類成一個板塊,而是散見於「創意設計」 [
資助主導 產業不成鏈
2018年02月13日|文:路家
環觀香港、台灣、內地,刊物多以出版社名義出版,而且商業掛帥。當中當然包括出版社物太市場主導、大型出版社意識保守 [
口味不對口 銷售有門路 刊物沒銷路
2018年02月13日|文:路家
「賣的話其實真的不多。」文化公所項目負責人趙香玲坦言,近年公司有跟內地出版業界有合作,但銷量平平。「第一是價錢 [
小眾出版 困局如何解?
2018年02月13日|文:路家
「簡單來說就是沒人要買你的書,或很少人要買你的書,但有一定數量的人要出這些書,這些書要怎消化?」獨立書店「邊度 [
從城市到創作表達,從 Zine 小誌到文化可能
2017年06月13日|文:思崎井
我在這個六月,做了一個關於創作的實驗:辦了一個關於 Zine(小誌╱獨立誌)的展覽,確實有種沒頭沒腦的衝勁。老 [
Zine,無用且不安分守己之物
2017年06月12日|文:楊駱
約莫四五年前,在網上認識到Zine,飽覽了各種充滿生機的Zine後,就不禁被她迷倒了。然而Zine最吸引我的地 [
有樹的地方,就有昆蟲──與生態繪本大師邱承宗的訪談
2017年03月22日|文:大蔥(採訪:川井深一、大蔥)
在生態繪本的創作者中,邱承宗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也是台灣首位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插畫展知識類插畫」的作者,目 [
台灣國際書展圖書主題館 ──訪問「巴巴文化」 小型出版社的二三事
2017年03月22日|文:三三
關於「巴巴文化」 「巴巴」兩字取其諧音,源自老闆是一名爸爸,多年來在出版圈工作,因為操勞過度大病一場,到外國休 [
「若你是一棟堅固的房子,移動到哪裡都沒有問題」──採訪插畫家彭曉盈
2017年03月22日|文:川井深一(採訪:川井深一、大蔥)
彭曉盈(Arche Peng),是自英國創意藝術學院插畫碩士畢業後返回澳門的插畫家,現在於母校澳門理工學院藝術 [
台北國際書展澳門館見聞
2017年03月22日|文:三三
第25屆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18日完滿落幕,共6天。澳門館坐落於「藍沙龍」比較角落的位置,但相對其他展區,面積夠 [
時代讓我記住了生活中的不確定──《我們:這時代》書籍設計筆記
2016年12月16日|文:思崎井
這時代一瞬即逝。時代──每個時代都自認是現代人的我們,沒什麼人在乎這所謂現代,我在故我在。社會瀰 [
求生不求死:邊度有書的遷店前夜
2016年10月4日|文:Alex
在邊度有書的搬遷前夜(9月27日)聽陳夏民的講座「任何出版問題,你敢問我就敢答!」頗有點感觸。他是台灣著名作家 [
記錄《一本書的誕生──我們怎麼閱讀繪本的出版細節》
2016年02月23日|文:大蔥
一套明信片丶一張地圖丶一本小繪本丶一頁立體書,《石頭雨.海之歌》匯集了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是一本別具心思的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