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用個性尋找個性——專訪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

115 消失中的文遺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95993

時間:2022年11月29日 11:11

成果展呈現了各參加者對於劇場與城市的關係的思考。

成果展呈現了各參加者對於劇場與城市的關係的思考。

有別於以往劇場文件展,今年主辦單位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決定要搞搞新意思,辦工作坊,做小誌(Zine),讓參加者自由地透過作品,訴說自己的「劇場@城市」體驗。

「文件是甚麼?可能是手機內的照片,像路過表演空間、劇院,可能隨手拍了張照片,或朋友演出、演後和他/她拍照,這個就是一個文件。」工作坊導師、成果展特邀藝術家鄭志偉(CK)分享道。而說起一個個設計獨特的作品,策展人莫兆忠也笑言,Zine有時就像實驗劇場,「從一開始已選擇了自己的觀眾,是和創作者志趣相投或想要找到知音才去做的事。」

二人表示,Zine是其中一種反映當下的方式。

二人表示,Zine是其中一種反映當下的方式。

個人就是歷史,城市的歷史

今次的展覽名為「[from]Scene→[to]Zine」,文案中有這樣一句介紹:當我們隨手試著記錄、分類及刪除時,就是在為這城市建檔。策展人莫兆忠解釋,過去的劇場文件展都是從澳門劇場圖書室的資料庫中找資料再展示,但他覺得,每個人都應有自己就劇場/城市經驗的存檔和論述,而不應依賴別人去整理這個城市的檔案,因而有了今次辦小誌工作坊、然後呈現成果的想法。「因為這牽涉到歷史觀的問題,即不是別人來告訴你歷史是怎樣,而是要整理自己的觀賞史或城市經驗,於是我就想可否找一些人整理一些屬於自己的文件展。」

活動的重點有三個:劇場、城市、小誌。CK介紹,採用小誌的形式,是因為這表達方式很個人,都與自己有關,也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去傳播,無需要大型機構的支援也可完成。另外,小誌具備一定的社會性,能反映當下。「城市」這主題亦可連結劇場及參加者的生活。他舉例指,乘坐交通工具、在城市遊走到劇場看表演,或是在演出前驗核酸的憑據,都記錄了當下,都能成為Zine的主題,「都能看到當下城市的社會性。」

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策展人莫兆忠。

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策展人莫兆忠。

莫兆忠也指出,劇場是城市的設施的一種,不論是公共設施還是私人機構興建的設施;澳門的作品也常涉及澳門城市發展的議題,或介紹城市風貌;另邊廂,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常要角色扮演的「演員」。「至於誰去寫這城市的劇本,或我們的城市究竟在扮演甚麼角色、舞台在哪,其實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尤其我們這個所謂觀光城市,甚麼都拿來展覽、表演時,究竟城市的角色是甚麼?該怎樣去表演才可以呈現到我們心中城市?或在表演過程中怎樣才不會失去了真正屬於它的特質?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

文件展特邀藝術家鄭志偉。

文件展特邀藝術家鄭志偉。

在莫兆忠看來,個人就是歷史,也就是這城市的歷史。就他觀察,今次的參加者作品中呈現了很多個人經驗,例如提到在文化中心看完戲後要到筷子基才有適合自己的食肆坐下來「吹水」,但在舊法院或曉角劇社附近很快就找到適合的店,「這已牽涉到一個城市規劃和人與劇場設施之間的關係。劇場究竟興建在哪,然後走近劇場時還可接觸到甚麼,或者看完戲後吃個糖水,文化中心和舊法院一帶之間的物價差距已呈現了某種階級性,即它接觸到、吸引到甚麼人進入這地方?雖說不是每個人做本Zine出來都是這個論述,但從這些生活觀察和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差異性。」


盧頌寧:

盧頌寧

盧頌寧

盧頌寧

盧頌寧

我在準備「牛牛一分鐘朋友」(的演出)。戲裡「一分鐘去邊,一分鐘去邊」這台詞組合會出現四次。錄像的攝影師希望牛牛每次的出場方法都不同。他們很快就想要遮着東望洋山。設計道具時,我就想:可否把照片造成一本牛牛的Zine。Zine裡面有很多地方被遮住着,例如東望洋山、西望洋山,所以封面也是這樣設計,是蓋着的。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做完這Zine後,首先想起的,是Zine內的建築物中沒有劇場。我就思考,為何我沒畫劇場。我又思考,劇場的重要性是甚麼?劇場的本體又是甚麼。它可能就是一個創作,有些人喜歡用這方法來和人分享他的作品,像繪本、小說、散文一樣,劇場只是另一種媒體。我想,這是創作空間有多大的問題,即劇場和城市的關係就是究竟這城市有多少創作空間,有多少你可以自由飛翔的空間。

亞詩:

亞詩

亞詩

我的Zine是一套兩個,源自兩個與「城市/劇場」這主題很切合的環境劇場演出:《天涯海女》和《歸.航》。我看戲時拍了很多照片,所以這一套Zine會以相片為主。這兩個作品我也寫過觀後感,所以Zine裡面也有一些我寫過的文字記錄。這兩個演出都是用澳門的歷史做創作。我想,記錄這件事本身也不是完整的,所以就用了拼圖這符號。這套小誌裡裡外外都有這元素。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 我覺得劇場是城市的其中一種產品,是城市文化的其中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創意方式的記載,但不是唯一。

黃詠思:

黃詠思

黃詠思

我的作品名叫「溫馨提示」,是輯錄了過去兩三年一些有關買票的提醒,例如記得按時入場、驗核酸、準備健康碼等,或者是演出因疫情被取消。我也希望從這些訊息中看到這些取消是甚麼時候發生,或場地在我們再看這Zine時已消失,例如舊法院。有這想法是因為一直想做和疫情有關的主題,加上存了很多這些訊息,就直接拿來用。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沒想這些。劇場就是在城市中發生,就很自然地有關。因為這是我去看劇的過程:它提醒我去看,亦提醒我沒得看了。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Tissue:

Tissue

Tissue

Tissue

Tissue

這些字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劇評筆記。關鍵字、Hashtag應是三至五個,但我越寫越多,思緒好像不斷延續下去但不知道盡頭在哪裡。所以今次的設計概念就是這樣。裡面會有一句很長的句子,但又只得一半,因為我就介乎在好像知道它有延續,但又只得一半,因為我知道它未完,但我不知道它的內容是甚麼。我想整理自己的思緒,例如為何寫着寫着就沒寫下去。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會思考劇場和我們生活有多近,劇場對於我來說是甚麼。

羅德慧:

羅德慧

羅德慧

羅德慧

羅德慧

設計的概念是「未完的劇評」。因為看完演出後常有片言隻字很想寫下來,但回到家後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完成劇評,甚至不想把這些段落放在社交媒體,因為覺得那不完整。於是,電腦、電話內存了很多零碎的段落。今次做Zine的主題是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首先想到的是劇場和我的關係。這些零散的文字為我是否也是重要的紀錄,可以在我和這演出的相遇中,留下的一些痕跡?覺得如果能用Zine來記錄這些,也頗有趣。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對我來說,劇場和城市的關係,就是劇場和人的關係,是因為我生活在此城中,才會對這些作品產生作為澳門人獨一無二的感受。在我的Zine裏面,我在未完成的章節中選取與城市有關的部份,整理下來才忽然發現原來透過演出,我多看了很多澳門不同的面貌,也產生了作為一個澳門人對城市的豐富的感受與想像。

Quintus:

Quintus

Quintus

Quintus

Quintus

我的概念是因為看劇場的人都要吃飯,所以想做一個關於劇場和附近食肆的作品。小時候免費的劇場票很多,那時我媽媽從社團拿到不少票。但因為文化中心附近的食肆較貴,所以雖然當時免費票好像提供了一個渠道,讓我們可以欣賞不同文化,好像一瞬間沒有了階級,但當我們考慮到交通和用餐時,就會發覺那階級依然存在,今次的靈感便是由此而來。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覺得劇場和城市是一體兩面,因為不論怎樣,雖然劇場很多時在封閉的空間內做演出,但始終會有走出劇場的一刻,更遑論很多表演依賴周邊環境、受周圍影響。所以我覺得他們的關係很密不可分,甚至很難區分。

Abel U:

Abel U

Abel U

我本來想介紹不同劇場附近的建築物,例如文化中心附近是賭場,曉角附近是工廠大廈,覺得為不認識劇場的人來說可以是一本介紹書。後來覺得可以和食物做連結,因為可以從更微觀的角度去觀察劇場和城市的關係。然後就用了餐飲作切入——在趕時間時那劇場附近有甚麼食肆。我的Zine是一本很微型的地圖,簡單地列了一些劇場附近的餐廳。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文化中心是因為回歸而特地建的,曉角在工廠大廈則是因為回歸前看中樓市,趁低價買入,所以才有地方創作。城市和劇場的關係就是,城市能否容納劇場、能否給予空間,其實很視乎管治者怎樣對待藝術或劇場這事。當然,很多空間可以由有心的人創造出來,很多人很願意做這事,但也面對不少困難。

沅泱:

沅泱

沅泱

今次的靈感和概念,是來自最開始走進劇場的起因:就是因為哪裡也去不了!因為劇場,我探索了很多未知的地方(以及一般場合進不去的地方),主要是一些非常規的展演空間。而在我的「澳門故事」中,劇場和美食都是留下我的最大原因啊~

劇場和城市的關係:我覺得甚麼樣的城市孕育甚麼樣的創作者,城市空間為表演提供張力(這個問題還在思考中)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from]Scene→[to]Zine (成果): 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
[日期] 2022年11月22日(二)—12月31日(六)
[時間] 13:30-19:30(周一休)
[地點]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亞豐素街 31 號 C-D 閣樓)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