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出版 困局如何解?

057 管治亂象 紙本月刊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44995

時間:2018年02月13日 11:11

每年劇場有不少出版物,但銷售並不容易。

每年劇場有不少出版物,但銷售並不容易。

「簡單來說就是沒人要買你的書,或很少人要買你的書,但有一定數量的人要出這些書,這些書要怎消化?」獨立書店「邊度有書」負責人吳子嬰坦言,「書店跟出版相扣,這是一個困局。」

澳門《劇場.閱讀》季刊總編輯莫兆忠。

澳門《劇場.閱讀》季刊總編輯莫兆忠。

困局如何解?澳門藝文界每都年有一定數量的獨立出版,題材類型多樣,由論文集、作品集、訪談到創作皆有。共通點大約是:多是都非牟利團體出版、受政府資助、亦多被認為屬「小眾類型」。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早前舉辦「發行與推廣︰從劇場到書店」座談會,邀請到有出版經驗的藝文人士及「邊度有書」店主吳子嬰到場分享。

因為有資助,大家對「生產」煩惱不大,卻為「銷售」頭痛。資助能解決嗎?抱歉。文產基金的資助項目中,提到「圖書銷售」的只有「文化公所」。澳門不少是獨立出版,雖然受資助,但小社團欠缺規模,在市場上本來就欠缺議價能力。

邊度有書負責人吳子嬰。

邊度有書負責人吳子嬰。

走出去不難 難敵發行系統 

「你說公平嗎?不公平。花了很多精力寫報告,做好多行政,拿錢回來印刷銷售,有一半都給了聯合物流。賣一本書95元,42.5給了聯合物流,還有3%的聯合物流倉貯費。而且聯合物流的書是亂發的。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會有幾本,誠品也會拿,但較專門的空間,聯合物流是不會理會的。要寫電郵通知那些書店自己正出版這本書,可到聯合物流拿貨。」澳門故事協會副總編輯宋子江分享。

書最後可以賣光。「二百至三百本,給聯合物流去發,有耐心,兩三年,最後都會賣光。」但宋子江表示,書不能多印,否則倉貯會帶來成本壓力,也反映出賣書之難。「最後的方法是看聯合物流要多少,通常要二百至三百本,再問問作者要多少,最後的總數目,自己加少少。」

澳門故事協會成立於2005年,一直以出版文學為主的非牟利社團。「而且是以最邊緣、最小眾的類型,即是新詩。還有很多翻譯詩,就更小眾。」協會成員之一的宋子江本在澳門讀書,及後到香港發展,並與當地的香港出版機構合作,開始將澳門的作品帶到香港出售。宋子江指,起初協會與香港的文化工房合作出版,因此故事協會不需要找聯合物流簽約:「而且以前找過,聯合物流看完後覺得這些書賣不了。」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

「聯合物流」是香港被指近乎「壟斷式」的書本發行機構。若想要刊物有機會在香港各大小書店,如香港三聯、中華、商務、誠品等上架,及讓獨立書店取貨,多要通過聯合物流。不然出版商就需要個別跟獨立書店洽談寄賣。雖然那次沒與聯合物流簽約,但宋形容,當時的《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賣得都可以」。後來他成為香港「石磬文化」的人員之一,繼續以合作出版的方式協助澳門作品帶到香港,並由聯合物流發行至港澳的實體書店。但他亦指,聯合物流的抽取的費用甚高,而且根據合約,如出版社通過聯合物流發行,就不得與書店私下洽談寄賣該刊物。

來自香港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亦分享指,協會自己同樣有出版,但要出售刊物並不容易。「小眾的書在聯合物流很容易被消失,因為聯合物流本身有極大量的出版物,他們會先推自己的書。」想跟台灣的發行系統合作亦不容易。「但因為太小眾,如運去台灣,對台灣而言亦未必能賺錢,我又會蝕。雖然我不介意,但對對方來說是一個頗大的負擔,所以沒談成。」

2017年,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等五個獨立出版單位,在台北國際書展宣佈成立「52Hz出版聯盟」,希望可凝聚獨立出版,也讓書店可透過此窗口選擇獨立出版物。據悉,聯盟接下來亦會將香港的獨立出版物帶到台北書展銷售。宋子江認為,聯盟的願景很好,「如很有心推動,最終應會達到目標。」

出版+X 書本跨界很重要

但書要賣得出,不單純是有地方賣就可以。誰要看?誰要買?如何吸引人買?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會長莫兆忠分享,學會幾年前構思出版一本藝穗節評論集,但銷量成為一大考慮因素。澳門藝穗節演出有時只有二三十個觀眾,它有可能需要被記錄,但當它變成一本書時,連賣票都賣不去的演出,我們怎樣令它變成可以賣書?」

「書的跨界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想法。」當時莫兆忠的選擇是,與評論提及的作品的創作人做訪談,再將評論和訪談一起放入書中。「訪談錄是很重要的,因為讀者可能未看過作品,不知道作品是甚麼。被訪談的人也會幫我們推書。」設計師又將書名《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中的「環境劇場二十年」字體縮小,然後放大「慢走澳門」,還加附與旅遊推介相似的「環境劇場旅行指南」小冊子。「這書暫時最好賣。」莫兆忠指,曾有本地書店將那書既放在表演藝術類,亦放在旅遊書系列,結果在那書店賣得不錯。文集於2013年出版,「當時印了五百本,現在手上剩不到二十本。」

澳門故事協會副總編輯、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執行總監宋子江。

澳門故事協會副總編輯、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執行總監宋子江。

書本新形式?精裝是否新出路?

有意見認為,印刷可能不外乎一千幾百本,但文章在網上的流傳率可能遠遠大過此數。陳國慧亦指,隨着科技發展,閱讀的載體已很不同。「大陸現在亦很流行聽書的Apps。最近聽聞有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賺的錢比他的教席多很多,因為他有個App,講『主典音樂知多啲』,聽聞已為他帶來很多收入。未來我們是否還要『書』這東西?」

吳子嬰亦認同,出版正萎縮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感情上,或覺得它有存在意義,真的想出版,精裝書(Artist book)是一大趨勢。「一些精緻、小量的發行,令它更有收藏價值,去吸引人買,但後面牽涉很多非常專業的知識,亦有很多商業因素。因為到頭來都是在說:為何別人要買?」

出版行業由內容生產、設計排版、印刷發行,再經銷售落到讀者手中。當中或有非牟利團體的參與,並非全然商業,但當書本一透過商業機構發行,透過書店銷售,源頭的各部分就需要從商業考量,才可與其他出版物競爭,使自己的內容得以傳播。「把書放在最明顯位置是不夠的。大家的書都已做得很漂亮,這已是最基本的了,做得差,連上架都不可以。做得漂亮是最基本,還要做更多的事情去吸引人注意。」

donation-ad
小眾出版 困局如何解?

小眾出版 困局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