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六月的同志驕傲月有劇團零距離合作社(下稱「零距離」)以LGBTQ+為題,舉辦「一人一揪心愛情故事劇場」(下稱揪心),而其中一個發起人便是本地關注性別權益團體「LGBT in Macau」的版⋯
本澳劇團零距離合作社(下稱「零距離」)與「LGBT in Macau」、「澳門跨性別互助社群」於六月合辦「一人一揪心愛情故事劇場」(下稱「揪心」)。對參與演出的四名演員而言,與LGBTQ+有關的⋯
受密碼保護的文章不會產生內容摘要。
⋯走在街上,人們能聽見對方用廣東話大聲問候「早晨!」亦有表示道謝的「唔該」;在茶餐廳、大排檔,多時能聽見不同枱的客人高聲議論,甚至夾雜廣東話特色——粗口。身置這些場景,人們立即有所反應,正身處澳門⋯
假如五年、十年過去,隨著政策更迭,社會上漸漸越少人書寫繁體、講著流利廣東話,本地沿用的繁體字被簡體字取替,人們惋惜嗎?然而,長久以來本地使用的廣東話和繁體字,內含什麼重要的特質,得以累積、構成珍⋯
傳統教會學校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突然公佈擬在初小改用內地出版的簡體中文科教材,其後校方因部分家長投訴,取消在新學年改用簡體中文科教材的決定,將使用由教青局出版的繁體中文科教材。事件雖暫告段落⋯
自由和多樣化在有關澳門教育制度的研究中被反覆提及和強調。然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變化,人們或會發現,本地文化原有的獨特之處正逐漸淡化。在教育領域,今年六月中旬,一群家長公開反對傳統教會學校嘉諾⋯
近日沸沸揚揚的簡體中文教材選用事件終於落幕,但引起的討論還在延續。觀察身邊朋友,一部分將結果視為繁體字的勝利,亦有部分認為是小題大做,「要融入國家發展,識越多簡體越方便」⋯⋯字體之爭似乎可由課本⋯
繼賽狗在本澳停賽後,本澳賽馬活動也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從「東方拉斯維加斯」退場。此舉令不少馬主及馬迷傷心不已,而本澳資深的前評狗人兼評馬人胡應勤(章勤)也感到不勝唏噓。 回首往事,胡應勤感慨道⋯
澳門是繁榮小城,集各地美食於一地。本地人識得「搵食」,惟亦常常浪費桌上食物。幸好近年惜食文化開始在本地推廣,亦有相關團體成立,推動惜食、回收食物,而「澳門珍惜食」(WeFood Macau)便是⋯
近日澳門政府計劃在路環南端、黑沙海灘對開的海面建設「生態島」以處理固體廢料的項目,引發了社會的關注。是次事件尤其不尋常的地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一次公示並未公開說明何時開始接受公眾意見,直至媒體⋯
知識沒有改變我成為家傭的命運 來自菲律賓南甘馬粦省(Camarines Sur)一個農民家庭的Lorna,今年48歲。她有六兄弟姐妹,全部都有機會入讀公立大學,奈何她的大家姐,因為畢業後找不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