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說起九月可以到台灣的校園讀書,所有時間都放在他最愛的音樂,眼神內透出的光芒,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短短三年便考獲古箏十級,亦彈得一手好鋼琴,眼前深受學生愛戴的⋯
在本月初,有兩棵鳳凰木受到了市民的關注。那是在華士古達嘉馬花園靠近東望洋斜巷行人道上的兩棵鳳凰木,最初民署宣布這兩棵樹因為在行人道上,阻礙了市民出行故要移植,後來移植行動中發現根部腐爛就臨時改為⋯
2005年,澳門成功申報世界遺產;自此,澳門的名號上增添一項「世遺城市」。十年以來,大家對世遺城區的景觀以至屬於澳門昔日的一磚一瓦,珍愛有加。但世遺建築留下了,是否代表已被成功保護﹖怎樣才是克盡⋯
藝文自由工作者── 凡以澳門為大本營,個人專業工作領域與各項文化藝術相關,目前不屬於任何政府或私人企業的編制之內,主要以自由身或自組公司名義接洽工作,包括創作、演藝、製作、行政等工作範疇的藝文工⋯
在上一篇蘇國賢總監的文章裡,我們看到香港市區樹木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這一篇將會繼續探討如何解決樹木管理的問題。 在澳門,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負責管理樹木的是要處理大小事務的民政總署,並無專門的樹木辦⋯
《城市規劃法》去年3月正式實施,社會期盼已久的城規會在翌月成立,一年多的運作,經歷政府大換班、「失憶」局長上台、撤銷秘書處,社會對其監督城市規劃的作用已半信半疑。近期「漁頭」放高事件出現大逆轉⋯
超高樓破壞主教山景觀,一幢幢醜陃的建築拔地而起,是澳門人心中的一根刺,也是工務部門黑箱作業的佐證。澳門人在城市規劃吃的虧並不少,好不容易等到城規會終於成立,會議全程公開,有半數代表來自民間,規劃⋯
自古至今,工務部門一直被視為肥缺,有「油水」的衙門。批地、批則、批工程,無不涉及商界龐大利益。一個行政酌情權值幾多錢?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並不為過,只要看歐案就知道。目前工務局屬下有八廳十二處,從規⋯
曾經好長一段時間,本地城市景觀或文物保護者對《城市規劃法》以及配套的「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寄予厚望,以為有了這兩個法寶,可以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澳門城市規劃程序隨意性的問題、土地利益輸送的爭議問題⋯
陽光恣意地舒展筋骨,下了一星期雨,這天,天空終於放晴,為平日寧靜的路環市區更添節日歡欣。這天,街上的行人似乎比平日多,彼此亦像久別重逢似的閒聊起來。「回來了?」「對,一年一次啦。」「一陣去奀姑度⋯
改編自法國最為人談論的當代劇作家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es)同名作品的《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是今年澳門藝術節中相當令人驚喜的本地節目。劇本根據真⋯
藝文自由工作者── 凡以澳門為大本營,個人專業工作領域與各項文化藝術相關,目前不屬於任何政府或私人企業的編制之內,主要以自由身或自組公司名義接洽工作,包括創作、演藝、製作、行政等工作範疇的藝文工⋯
Cola是本澳自由工作的劇場人,專職從事舞台設計,有時還會寫劇評。家裡是個小工場,有電鑽、鋸機與各式各樣的工具,她的辦公室要不在家,要不就是在舞台。工作內容就是做研究、畫圖、出去印圖、買材料或做⋯
一日有24小時,返工8小時,睡覺8小時,剩餘下來的時間,吃飯玩樂逛逛街看看戲。城裡典型的打工仔生活,日復日大概就是如此。對於在劇場界從事製作的自由工作者遠遠來說,生活天天都是工作天,卻又天天都是⋯
澳門是無論如何不會變台灣的。 好,我知道,對專業如你們的人而言,在大海彼端的台灣是個民粹泛濫的畸型社會,每年都有醫生因醫療糾紛被判刑,還有年輕醫師獲罪自殺的案例。可是,請相信我,無論這次法官怎樣⋯
愛國愛澳青年理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要邁向國際,早年有非牟利青年團體組織愛國交流團到歐洲睇極光,品紅酒嚐佳餚,團結青年進步有志之士;要追根溯源,首推近年大熱深入學界、鄉親、工友的愛我中華國情研習⋯
2011年澳門政改公眾諮詢時,建制派以近乎圍堵的姿態硬銷「+2+2+100」方案*。其中,對於反對增加2個間選的聲音,他們拍心口說:「間接選舉有完善的空間,應取消自動當選機制」。結果,在20⋯
自有正史記載以來,歷朝歷代的更替,都沒有透過民主程序進行,大都打著替天行道救民於水火的正義旗幟,幹著改朝換位的開國大業。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那麼,歷史的教科書又是由甚麼人寫的? 由大清王朝編修四⋯
強化國教似是勢在必行。但在澳門「私校自主」為先,在教青局既定的中小學課程框架底下,官方意志將會得到多大實踐?國教有沒有可能獨立成科?將於今年出台的「基本學力要求」,會否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翻開今⋯
吾輩(我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歷史教師)倡導與實踐澳門鄉土教育十餘年,旨在培養學生由知鄉而知國,由愛鄉而愛國,進而將知與愛自然內化成日常行為,以自己的標準和能力貢獻澳門乃至國家。歷十多年的努力,「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