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美學:那天我在議事亭前地,看到一個我不想認識的城市
2017年10月10日|文:思崎井
每到節日,就要忍受大量劣質的人造景色。 每次面對這個城市的美感,供我仰望的事都讓人敢到無力,這個在空間中發生的 [
牛房有定位?──專訪牛房倉庫四員工
2017年09月29日|文:庖丁
「最捨不得應該是我的工作桌,在這裏遇上不同的人。」「這裏的廁所,當年那天我知道自己留班,飲了酒整爛的。」「最鐘 [
施援程:在空間的需要之前,首先是優質的藝術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文、訪問)
去年十一月本刊曾與牛房倉庫主要活動執行人施援程進行訪問,當時她首次透露牛房倉庫將於2017年被文化局收回進行裝 [
歷史小檔案:從婆仔屋到牛房
2017年09月29日|文:牛房倉庫(資料提供)/整理:黑黑
2001年初婆仔屋這座回歸後被廢棄的老人院被「拍板」的負責人朱佑人發現,並帶領一眾藝術工作者首次踏足,眾人對此 [
這裡是為本地藝術家而存在的地方──我們在牛房的日子
2017年09月29日|文:郝元春、祖賢、阿堅奴
這裡,是我的出發點 我第一次正式的個展──《我喜歡妳是寂靜的》多媒體插畫展便是在牛房倉庫舉行的,由Cora(施 [
婷婷與阿七:這裡,有醞釀一切可能的土壤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
牛房除了主要作為一個視覺藝術空間外,其實,這裡也是一個需求度很高的表演場地,由於本地表演空間的缺乏,尤其是具自 [
空間政治學:從活化文物到活化社會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者言
如果說,文遺保育是澳門近十多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 [
寧靜小村迎遊客 九澳居民:發展旅遊真的好?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政府為着發展旅遊,又打路環九澳村的主意,想要打造「古村遊」,不少旅遊發展委員會委員亦曾表示支持開發聖母村成為旅 [
設施功能先於保護建築?林翊捷:「活化」變綽頭 概念本末倒置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或為「保育」、「活化」、「增加人流」,不少被丟空的舊建築均會被翻新或擴建,以騰出 [
外牆主義不合時宜 呂澤強︰文物大改造易失原有價值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澳門近年不少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都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然而,政府的保育措施不是「異地保留」,就是原地只保留外立面, [
2015-2016 特色建築關注事件簿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媒體
愛都酒店 2015年4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提出擬愛都酒店重建計劃,擬將該處改建成具體育設施和文康類的青少年 [
喜歡歷史 不喜歡舊
2017年02月3日|文:澳門路人
那棟有着泥紅色瓦頂的綠色小屋,對許多澳門人來說幾乎是無法察覺的存在。 從幽靜的嘉思欄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
建築外殼驚艷 靈魂死寂 林發欽:由民間活化可激活想像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環顧澳門,不少舊建築皆有被翻新再利用,但不難發現,一間間舊建築的硬件翻新過後,多以博物館或展示室的形式重新開放 [
讓「澳門號」回到荔枝碗 談駿業:望復興「船村」 傳承文化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很奇怪,荔枝碗號稱華南或東南亞地區最具規模的造船廠,但已經沒有船。」面對眼前極待修繕的舊船廠,一直致力推廣本 [
打開活空間──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
2016年12月6日|文:俞若玫(「2016澳門劇場研討會」觀察員。香港獨立創作人,從事小說、現代詩、散文、藝評寫作及概念視覺藝術創作,也經常策劃文化活動)
不想承認也得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空間成為商品,大家每天都在打大大小小的空間戰,哪怕是有形的居住 [
夢裡繁花夢外囚──在庫哈斯的「通屬城市」之中
2016年09月20日|文:陳斑妮
危險的親切感 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早於1995年便提出「通屬城市」 (generi [
從生存空間反思佔中
2014年11月17日|文:背心男
沒有窗口,空氣混濁。任裝扮得再時尚、再漂亮,劏房依然劏房,也難逃活在盒子裡的命運。一幢幢密不透風的高樓,沒有最 [
「土能生白玉 地可出黃金」──寫在「壤︰澳港台藝術與社群交流計劃」前
2014年07月14日|文:莫兆忠
位於新橋與沙梨頭交界,渡船街、大興街與石街的交接處,供奉著橋頭土地公,上面的對聯刻寫著「土能生白玉 地下出黃金 [
有人群的聚聚
2013年11月27日|文:川細間代
我記得剛進駐時夜晚的冷風蕭瑟 以及每天草木皆兵的神經質 所有事物與我何干? 時間將我與建築物漸漸融為一體 他人 [
城市的聲音
2013年07月2日|文:大蔥
家裡添了個小成員,剛從安靜的母體裡出來,小寶寶總是會受到各種聲音的驚嚇,於是當媽的我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城市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