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道,曾於 2010 年 8 月 27日開始到 2022 年 5 月27日在每周在《訊報》同步刊出,現為不定期專題。
北望神州,寸金尺土。有人說拿到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就是內地發展的敲門磚,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內地讀書6年現已回澳工作的凱琳(化名)和正在北大攻讀碩士課程的黃安麟分別受訪,談內地讀書對自己人生規劃的影⋯
我在本科畢業後並未馬上投入職場,而是選擇繼續升學。自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澳門的就業市場不樂觀,應屆本科生起薪點較低。另一方面,我清楚自己很容易適應於安逸環境,一旦投身職場一段時間,往後就難以抽身回⋯
Milli(化名)是一名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的大二學生,主修環境工程。但在2018年,當時的他則是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物理治療系大一學生。在求學途中雖轉折、感困惑,但無阻Milli隨心、走自己的方向⋯
過去近十年澳門居民赴臺升學的人數基本過四千人,高峰時近五千,而直至2019/2020學年跌至3700多人。在臺攻讀碩士的澳門媒體人崔子釗表示,近年澳門不少學校加強鼓勵學生赴中國升學,甚至提供大量⋯
赴臺升大一直是澳門學生的熱門選項,但是近幾年赴臺澳生的數字卻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有中學老師現時其所在學校愈來愈少人去臺灣讀書「一年可能得幾個」。而受到疫情的影響,近兩年臺灣海外聯招相繼取消在澳門本⋯
比起內地的生活節奏,我更喜歡臺灣的生活節奏,所以,我選擇了到臺灣升學。 但是,當身邊的親朋戚友知道我的選擇後,無一不感到惋惜,畢竟在他們的眼中保送到內地名牌大學對於在某名校讀理科的我來說是唾手可⋯
新冠疫情令澳門社會發展一度停擺及發展緩慢,亦剎停了不少人原定的人生計劃,例如由於到處封關,到外地升學不再像從前般容易。教育學會會長蔡梓瑜表示,疫情的確減低學生到外地升學的意欲,但他分析政治因素也⋯
澳門當局於8月3晚發新聞稿公佈新增的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是感染了Delta變種病毒。該四名患者均為本澳居民,一對夫婦及其一子一女。丈夫於衛生局司機房工作,妻子則於義字街一水果店工作,而子女分別⋯
8月4日是全民核檢第一日,大排長龍、日曬雨淋苦守幾個小時、甚至通宵侯檢的故事相信廣大市民已有耳聞。8月5日,不少市民致電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對該措施反映意見,甚或認為當局跨部門協調不足⋯
首次全民核檢在市民一片批評聲中結束,而當局形容今次行動「整體上非常成功」,沒有任何事可以「完美無瑕」。又認為,今次全民核檢是超速完成,有信心全民核檢可由現時的3日變2日搞掂。直選議員蘇嘉豪直斥當⋯
DQ案,選管會早前一錘定音,民主派三組上訴失敗。亦即意味來屆立法會將不再有民主派的聲音。這樣的結果對澳門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呢?時事評論員蔡梓瑜認為,短期內立法選舉以及特區政府的認受性都將大打折扣⋯
終審法院駁回民主派三組DQ案的上訴,維持選管會決議。終院合議庭表示,根據選管會提供的資料,終院認定「學社前進」候選名單的首兩名參選人蘇嘉豪和陳樂琪,「新澳門進步協會」候選名單的首兩名參選人陳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