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需「府」幹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史力奇

網址:https://aamacau.com/?p=26423

時間:2016年01月26日 14:14

某日走過內港凱泉灣海邊,觀看沿岸停泊的大小漁船。混濁的海水還飄浮著垃圾。突然某漁船上有個工人吃完下午茶,隨手扔掉了一個鋁罐及一個膠袋落海。 雖然這種缺德的行為在澳門時有發生,但我卻突然感到唏噓,非常質疑澳門的環保政策的成效,在時間上及國際上是有所倒退。

為什麼要扔掉鋁罐?是否沒有價值可言?的確以前收一毫一個的鋁罐,現在要兩個才賣到1毫;另外紙皮,由從前一元一斤,降到現在三毫一斤。2015年9月的環保回收業的罷市事件,顯示產業鏈陷入高成本,低產值的惡性循環,及回收商缺乏倉儲用地,使回收廢品的價錢長期被壓縮,政府幾乎沒有任何支援回收產業的政策。普羅大眾沒有回收誘因可言,澳門只剩下社會最貧困的一群人繼續苦幹。

至於塑膠袋,要長時間自然分解,掉落海會被碎化,長期浮在海面被其他魚類食掉,再從食物鏈供應回到人類嘴邊。可能該垃圾虫一時貪方便對政府的豪華宣傳充耳不聞,但鄰埠早就推行了膠袋徵費,澳門是否有一實實在在的管制措施?

作為一個自稱國際旅遊城市,GDP世界前列,但街道、郊外及海面垃圾總是隨處可見,而且不乏可回收的垃圾。

有人說要樹大有枯枝,人人愛護環境是很難做到。但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國家可以做到,而且不一定是富裕的已開發的國家如日本,丹麥。2015年6月,我去了一趟非洲遊歷,非洲一向給人印象混亂、貧窮、衛生惡劣。可是當我到東非其中一個小國—盧旺達,從此對非洲印象完全改觀。

12596722_10153485243153789_645389801_o

盧旺達同樣是一個窮國,經濟上同澳門一樣依賴旅遊業。從烏干達陸路邊境進入盧旺達(Rwanda)時候,導遊跟我們說隨身物品不要帶任何塑膠袋,海關會沒收。原來盧國總統於2008年簽署禁令,禁止人們在當地使用塑膠袋,違者可被罰6-12個月的監禁或罰款。另外也禁止國內廠商生產任何膠袋。立法之初,有超市偷偷派發膠袋,被民眾舉報,結果超市被勒令停業。所以在當地購物會使用紙袋裝東西,或者用報紙包一包,市面上是看不見一件膠袋。

12562673_10153485239933789_547022871_o 12557603_10153485240493789_864316211_o

當然這還未足夠。進入首都吉佳利,人口超過100萬,稠密的房屋依山而建,市中心大廈林立,人們熙來攘往。讓人驚嘆的是市容非常乾淨,連路邊水渠都不見一件垃圾。除了禁膠袋令外,政府也推行全民清潔運動,規定每個公民在每個月的最後周末,必須清潔公共地方,使國民對於生活的地方重拾歸屬感,自然少掉垃圾。另外不難發現,當地拾荒者除了檢鋁罐、廢紙、五金外,塑膠瓶也能變賣,即使盧旺達缺乏工業配套,但仍然爭取到把部分可循環的垃圾出口至烏干達等鄰國處理,與鄰國分工合作,不讓資源變垃圾,也減輕堆填區壓力。盧旺達決心打造成一個綠色國家,以上都是一連串環保政策的部分,未能盡錄。

當市民覺得環保生活遙不可及,企業覺得環保經營是麻煩事的時候,非洲小國已經做到了,只欠的是改變的決心及執行力而已。

donation-ad

12631136_10153485241338789_553811522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