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出版,獨立於甚麼?

2012-12-06 黃金屋中沒有書 專題報道

文:袁紹珊

網址:https://aamacau.com/?p=1824

時間:2012年12月7日 8:08

今年底在廣州書墟做了兩場對談,內容都與澳門近年的獨立出版狀況相關,在各個創作人的二手書攤上還看見不少內地的獨立出版物或Zine,不但內容新穎,裝幀也甚精巧,讓小小的書墟充滿淘寶的樂趣。

“獨立出版”,或所謂“小眾出版”,本質上是指以一種自由、獨立的態度和精神面貌出現於主流出版媒體之外,它們大多由創作者或少數人出資,出版內容往往以創作者個人或小眾喜好(而非大眾讀者口味)為主,有意識地關注某些非主流的議題或出版類型,且自行負責編輯、排版等出版流程,並以低成本、限量甚至手工形式印刷,經常以一些獨立書店、網上行銷等為主要銷售平台在小範圍裡發行。

然而,因為國情或出版業發展狀況的差異,“獨立出版”在兩岸四地所要“獨立於”的對象也不盡相同。內地的獨立出版物大多沒有書號,也不走新華書店的發行渠道,意味著它是“獨立”於體制外的(甚至是不合法的),即使它的內容不見得是驚世駭俗,但它在出版操作上的 “獨立性” 絕對具有革命意味。如內地“副本製作”的馮俊華所說,這些出版物(他個人稱之為“小出版”)是在新的印刷、傳播技術支持下,對多元文化呼聲的一種有效回應,特點是輕盈迅速、化整為零、地方包圍中央。

港台的獨立出版物,則是相對於一般大型出版社的操作模式、資源和出品種類而言,這些出版物雖不乏政府補助,但更強調“非主流”的獨立精神和姿態。其文化意義,是對既有體制或主流的突圍,本質上更是“一場精神向度精緻化的運動──用油墨與紙張默默負載意識的運動”(劉美兒、袁兆昌語)。

至於澳門的“獨立出版”,其實由來已久,文人或社團一時興起自行印刷幾百冊無需考慮巿場的書以供饋贈早已是“傳統”,一是因為澳門出書真的太容易,二是澳門出版業不發達及圖書巿場細小,在操作上可以說是與“獨立出版”自主、小眾、少量印刷的出版模式不謀而合。從官方數字可見,澳門每年二三百本的出版物大部分以政府、大學出版物為主,以2011年為例,該年度已加入國際標準書號系統的226種新增出版物中,單是政府出版物已佔三成三。此外,以個人名義出版的“獨立出版物”也佔相當大的比例,如截止2009年底,已加入國際標準書號系統的出版機構累計總數有463個,其中以個人名義登記出版的已佔兩成。若算上近年因文創風潮而興起的“一人出版社”或小型文人社團的出版物,“獨立出版”的操作模式在澳門出版業其實並不邊緣。

澳門雖有出版自由、政府資助、鋪貨容易、沒有正規的主流商業機構壟斷或政府集權操控等相對有利於獨立出版的優勢,但對於現時華文圈的“獨立出版”對多元化、精緻化、獨立精神的追求和呼喚,澳門許多獨立出版製作(特別是獲政府資助的出版物)尚停留於“依賴政府資助”、“著書留名”、“小圈子分享饋贈”的思維,在質量追求和宣傳推廣方面仍有待提升。若能突破這些迷沼,假以時日,澳門的獨立出版絕對有能力與既有的出版機構分庭抗禮。

訂閱每月紙本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書墟活動也是兩岸四地文學創作者互相交流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