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我目前在本澳某大專院校就讀傳播相關學系,對於「國家安全」的理解,我個人認為其概念較為空泛,大概意思應該是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但我知道內地對「國家安全」所指的方面極為多元,可以說得上是包羅萬有。正⋯
保安當局日前完成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下稱:澳區「國安法」)的八場公眾諮詢會,除了青少年的「國安」教育為成為重點關注,公務員亦是。諮詢會期間,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大談多個與公務員相關的議題,包括公⋯
特區政府擬修訂《維護國家安全法》,並由八月二十二日起展開為期四十五日公開諮詢。當局表示,爭取在十月底完成諮詢總結報告,十一月初完善法案文本後提交立法會審議。特區政府的諮詢工作進度如此神速,實屬罕⋯
去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賀一誠再三強調,今年(二〇二二)年的施政重點之一便是要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終於,當局於八月二十二日公佈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下稱澳區「國安法」)的諮詢文本,並展開為期⋯
近期特區政府正就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進行公開諮詢,雖然社會上不乏對修法的疑慮,但一般預料「國安法」仍能順利完成修訂。在不論政府官員、議員或社團代表的說法中,皆指出新「國安法」能更有效地防範在國⋯
剛剛參加了UTMB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賽(Ultra-Trail du Mont-Blanc)的麥海峰(Leo),成為了今年唯一一位出賽並成功完成了UTMB賽事的澳門人。賽道圍繞阿爾卑斯山勃朗峰一圈⋯
歷時接近兩年九個月的新冠肺炎疫情,將澳門近十幾年暴發戶般的城市景象與氣息換來一個嶄新局面,議事亭前地的連鎖化妝品店、手信店、藥房、金舖等廣受國內遊客歡迎的店舖,因為防疫措施收緊的關係,相繼結業⋯
我們常聽說「有圖有真相」。攝影自發明以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透過影像,紀錄及顯現世界各種發生的人與事。話雖如此,攝影自發明以來,從一開始就不是與「真相」劃成等號。而在現今科技進步,資訊爆⋯
澳門的官方演出場地一直被認為稀缺。幾乎每星期,大大小小的藝文活動都會在這些場地發生。如果現時的海事工房、崗頂劇院、鄭家大屋將會「引入具本地特色的長駐品牌演出項目」,大家又有何看法? 文化發展諮詢⋯
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八月下旬召開全體會議時,文化局向委員介紹了二〇二三年度重點計劃,包括「以鄭家大屋、崗頂劇院及海事工房作為試點,引入具本地特色的長駐品牌演出項目,打造複合式體驗文旅景點」。有劇場⋯
六月十八日爆發疫情後,多個展覽及演出場地要立即關閉,部分更變成核酸檢測站。雖然政府已於八月二日終止「即時預防狀態」,但直至九月中旬,不少藝文場館仍被臨時徵用作核酸檢測站,當中包括望廈山房、塔石藝⋯
感恩,澳門街尚算是渡過了「6.18社區大爆疫」這一近代以來的至大劫!然,劫後,無論特區政府及市民,一方面需要省思在今次處理疫情之「役」的種種不足以至犯錯,尤其出現的弱化法治及行政霸道等弊端,然後⋯
六月十八日,澳門爆發新一波疫情,並首次出現社區爆發情況。在特區政府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之下,澳門市民經歷了被迫停工停業,沒有官方認可的理由不得外出,外出時只可佩戴官方認可的口罩,飼主不可帶⋯
特區政府在最近的一波疫情中所實施的措施備受批評,尤其以兩份行政長官批示所制定的「維生」活動以及種種禁止更被指限制市民的權利、自由,甚至有違人道,充滿歧視的措施。對此,資深律師何睿智 (Jor⋯
對於特區政府在應對六月十八日爆發疫情的表現,澳門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余永逸直指特區政府的「大腦」出現「問題」,在籌劃防疫政策/措施時不夠仔細、清晰,部分無法回應市民所需,故在涉及部分市民利益時⋯
兩年半以來,因疫情衝擊,澳門及珠海都多次實施出入限制措施,賭場先後兩次關閉,遊客數量及賭收暴跌,澳門賭業可謂「風光不再」,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如期開展新一輪賭牌競投工作,未來澳門在賭業方面是否仍⋯
COVID-19爆發至今已逾兩年半,本澳目前依然緊跟國家政策,全面實行「動態清零」政策,惟本澳經濟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前立法會議員吳國昌表示,本澳未來的博彩業產值比起二〇一九年前一定會有所調⋯
澳門抗疫近三年來,特區政府早前表示已經動用了約1,678億元澳門元(下同)儲備。政府一直以來都「收收埋埋」防疫抗疫方面的開支明細,就像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每當有媒體或議員想了解開支情況,政府⋯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猶豫「隱形」兩個字是否確切,不過想到一直以來,抗疫第一步就是停掉小孩們的所有活動、關閉所有遊戲的場地,而且總體毫無爭議,我想在澳門,孩子們的遊戲權仍然還是相當隱形的。 葡萄牙研⋯
在動態清零的時代裏,只有一關之隔的中國內地與澳門的關係顯得既密切又疏離。兩邊的人文交往,往往隨著一聲政令,明天又變得不再一樣了。除了國內新聞、微信與抖音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甚麼渠道了解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