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劍擊第一人楊慕寰 不忘初心 扶育幼苗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5915

時間:2023年10月28日 11:11

劍擊可說是近年新興的熱門體育項目。劍擊教練楊慕寰當年秉持初心到台灣學習,後再到上海進修,如今已是澳門「劍擊第一人」。他耐心一步步向澳門人推廣、宣傳他認為「最好的」體育項目──劍擊,也擔任教練,期待本澳劍手可以在亞洲、甚至世界體壇佔有一席之地。

劍擊運動,又稱擊劍,源於西洋劍項目。其作為體育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類別:花劍、重劍和配劍。不同項目的特徵、計分方式亦略有不同。香港劍擊選手張家朗於奧運會奪冠後,花劍在港澳地區流行起來。在運動發展方面,學了花劍之後可以輕鬆轉型到其它項目,這也是劍擊入門的基礎。

當年楊慕寰秉持初心到台灣學習,後再到上海進修,如今已是澳門「劍擊第一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年楊慕寰秉持初心到台灣學習,後再到上海進修,如今已是澳門「劍擊第一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同個性 發展路向不同

楊慕寰介紹,教練需要因應運動員本身的身體特質和性格,安排他們選擇哪個項目。小朋友最初基礎就是學習花劍,很多小朋友在打不過別人時便會離開,教練的職責就是要說服他們,好好分析不同學員的個性和特質,或者說服他們轉打配劍或重劍。

他坦言,有些十三、四歲的學生主要是個性不適合某種擊劍項目,而不是他們技術上有問題。「重劍需要很有耐性和沉著應戰;花劍和佩劍是需要速度,當中佩劍的爆炸性要很強。舉例韓國人打佩劍很厲害,因為他們的身體主要練習那一下爆炸性,就是專門練習這一下,他們傳統就是這樣練習出來。」

年輕時的楊慕寰。由受訪者提供

年輕時的楊慕寰。由受訪者提供

楊慕寰又形容,花劍則是兩者之中的平衡。不同項目所需的裝備如保護衣、鞋和襪都是同樣的,只有其他金屬衣之類的裝備有些微區別。例如佩劍的面罩整個都是導電的,重劍則只需要一件保護衣,可以用普通面罩。

他指出,現在小朋友學習運動發展得快,主要是器材方面更貼心,有很細小的服裝供應。「現在我們這邊可以從三、四歲開始學習,工具都比較輕巧而且安全。」

初遇及重遇劍擊

回想過去,楊慕寰對劍擊的感情是來自童年的偶遇。他在十二歲從上海移居到澳門,當年其父親在上海當足球隊教練,每逢長假期他便會去父親的宿舍住一段日子,剛好足球隊宿舍旁邊便是劍擊隊。
楊慕寰回憶道,當年不愛到戶外看足球訓練,於是就看人家劍擊選手練習。恰巧當時看了法國電影《黑俠梭羅》(Zorro,阿倫狄龍主演的劍客電影 ),對手持西洋劍的劍客念念不忘,心想「哪有一種運動可以名正言順、手持武器去攻擊他人?」這小小的種子就埋在他心中,甚至連家人都不知曉他對劍擊感興趣,直到他在台灣上大學。

楊慕寰在教學生劍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楊慕寰在教學生劍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某天他步出大學宿舍房門,剛巧鄰房的學生走出門口,「砰」一聲丟了把劍在地上。楊慕寰一見之下雙眼發亮,連忙向人請教這是怎樣一回事,於是參加大學的劍擊社團,那年他二十歲,正式開啟劍擊之路。

至少培訓個對手

當年楊慕寰在台灣學劍擊時,教練、器材甚至參加者都缺乏,但他只學了三年便拿下台中新人獎。大學畢業後,帶著對劍擊僅有的知識及熱誠回澳的他嘗試再接通上海的關係,繼續鑽研劍擊技術,亦期望有機會參加香港的賽事(當年澳門還未有劍擊項目)。

他也曾遊說舊日師長以及上司,獲得在澳門開班教授劍擊的機會,分別在氹仔聖善學校及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五校開班,教授他心目中「最好的」運動項目。當年的他目的很原始、簡單,只希望有人可以跟他對打和對練!

澳門回歸後,澳門劍擊總會成立,楊慕寰被邀請加入。他成為教練之餘,亦參加首屆賽事,算是一償心願。「當年基本上(澳門)只有我一個教練,後來他們在內地找一名重劍教練回來,我則負責花劍和佩劍。我又去香港參加教練班和培訓班,但沒有參加比賽,只參加過澳門首屆賽事。」

楊慕寰與小小劍擊學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楊慕寰與小小劍擊學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童心與劍擊相遇
「奉旨」打人的玩意

楊慕寰指,當年的劍擊賽事辦得有聲有色,不過外行看熱鬧,領導人還要著學員外出參加亞青和亞錦賽。「也許我們的選手都打得似模似樣,就是不能得分。」從當年那些內地及香港的隊伍理解到,澳門隊起步較遲,只能針對力量及速度著重鍛練;而其他地方在各方面開展更早,在思維上更見成熟。「打到最後,在大家沒有體力之後,拚的就是智慧。」

別處的劍擊發展經驗也啟發楊慕寰開展傳授兒童劍擊之路。他回想第一次開班:「我兒子、我同事的兒子及一名街外報名學生到來,最初我們都要揣摩,如何去教五、六歲的孩子。等到第二次開班時,報名的人就漸漸多了。」

楊慕寰在二十歲那年,正式開啟劍擊之路。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楊慕寰在二十歲那年,正式開啟劍擊之路。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劍擊運動在澳門蔚然成風,楊慕寰從童年初心出發,希望將這項「奉旨拎兵器打人」的玩意介紹給更多人,讓大家都「覺得好好玩」,也希望從小朋友學員開始培養運動員的好成績,一直輸送人才到本澳代表隊。

今年的亞運會代表隊,其中就有他們當年推廣授課的兒童劍手參加,可說是其教學上階段性的成功。

未來的日子,楊慕寰期望本澳運動員可以有更大成就,亦對女子花劍選手寄予厚望。現時,學員中有很多是中學生,對比歐洲的劍擊選手可以打到四十來歲,澳門的選手仍然有很多繼續進步的機會。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