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詩評、藝評、影評,評評評。
一年一度,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將於明天開鑼了。今屆作品同樣出色,在此為大家推介部份很值得一看的劇情片和紀錄片。 《再見不見》 近這十年,不少熱⋯
滿場泥土荒原之中,上方垂下兩塊巨大的布幕像帷幔,男女互相握手,凝視對方,靜止有如一尊被塑造為象徵美好關係的雕像。冗長的開場宣告後演出開始了,演出者仍紋風不動。觀眾也在想像之中等待著,準備迎向接下⋯
貧窮小孩的渴望 楊士毅(阿貴)的剪紙分享相當溫暖,他並不是在展現個人的什麼,而是藉由剪紙藝術,和人建立關係。當人們問阿貴,為什麼剪紙,他説:「因為想用好手藝,找回好生活。」阿貴給我們看了一幀攝影⋯
年輕人應看這片,因為主角們大多很迷茫,但他們對自由、對人生意義都有個人的演繹。家長應看這片,會明白為何年青人會愈來愈不開心。——沈祖堯 聽說張經緯是因為我非常喜歡的《KJ音樂人生》,他拍音樂,拍⋯
早前在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以色列電影《男人的階梯》(Afterthought),故事發生在以色列的海港城市海法(Haifa),城裡發生的人和事,似乎跟澳門有點相似。 《男人的階梯》呈現的海⋯
前陣子又有一個在澳門舉行的國際電影節,這電影節似要跟台灣金馬獎來個大比拼,因為它有個很「架勢」的大名叫「金羊獎澳門國際電影節」,台灣金馬獎的「金馬」,是來自金門和馬祖,那麼「金羊」跟澳門有甚麼關⋯
農曆新年前的年廿七,我急急腳的坐船到香港,為的是觀看場場爆滿的香港電影《十年》,雖說場場近乎滿座,理應不會這麼快落畫,但很難說,那北方的魔爪要你落畫,你不得不落畫,否則派公安擄你去大陸,再誣揑你⋯
曾經在某一些時刻,自認為我在傳媒專業學習這麼些年,對於主流媒體的一些小伎倆已經有了識破和抵禦的能力,直到我與英國刺青師Kerry-anne Richardson交談之後。 基於對刺青的濃厚興趣⋯
(相片由曉角話劇研進社提供) Dear Melissa and Andy, 如果信是只是一個實質的媒介,那麼人賦予它的情感便是一種無形的信仰。但當寫信變成一種習慣,再由習慣慢慢轉⋯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去觀看別人的創作?最直接而自然而然地顯現到腦中的答案,也無非是關於探索自身,大至靈魂在這空間裡接收到的頻率,它沒有好的壞的、完整或不完整,那是不需要任何遮掩,誠實又赤裸的感官覺知⋯
1975年11月5日,美國七位伐木工人工作完畢,一同乘車回家,不一會兒,發現有一些光從林間透出,他們認為可能是一些獸獵者或露營人士,但仍好奇地駕車上山追蹤光線,最終見到光線的源頭,來自一隻盤旋在⋯
澳門藝穗節壓軸兩個製作都來自台灣,娩娩工作室的《Play Games》以言語暴力展露家暴,而柳春春劇社的《美麗2015》則用外在形態折射內在。兩個製作均為充滿張力的二人困獸鬥,展現出兩種風格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