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製造好片推介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小鳥

網址:https://aamacau.com/?p=29963

時間:2016年05月9日 11:11

一年一度,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將於明天開鑼了。今屆作品同樣出色,在此為大家推介部份很值得一看的劇情片和紀錄片。


《再見不見》

近這十年,不少熱愛電影創作的新生代都跑到台灣進修電影,過去這幾屆的「澳門製造」也有收到這些電影生力軍遞交的作品,這些作品尤如他們求學的成績表。今屆也不例外,《再見不見》就是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唸電影的本地新銳導演張志威的作品,故事講述阿鈴一直渴望能出版自己編寫的拉丁文字典,但卻處處碰壁,毛毛為了要幫男朋友阿鈴圓夢,於是找了一直想當編輯但卻沒機會的多男幫忙,後來多男發現毛毛越來越不對勁,始發現阿鈴早於一年前便已離世,原來毛毛一直也在逃避阿鈴逝世的事實。

影片要表達的,就是關於「思念」,當思念不斷膨脹時,最終會佔據整個腦袋,導演巧妙地把女主角毛毛因為思念而產生的幻想,跟真實生活交接在一起,讓女主角迷失在虛幻與現實當中。


《船民》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越南爆發的南北內戰,打了十多年後,走共產主義路線的北越(越共)終於一統天下,取得政權的越共開始在全國進行連串清洗大行動,迫使很多越南人投奔怒海,坐上小艇逃亡到世界各地去。當時香港收容了很多從越南逃亡海外的難民,直至2005年人數總共超過二十萬,「北漏洞拉」這句越南話,也因當時在香港電台不停以越南話播放的難民甄別政策而讓港澳人耳熟能詳。

《船民》

《船民》

其實在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除了香港,澳門也收容了很多越南難民,難民也稱船民,因為他們擠在小艇,飄洋過海來到香港和澳門,當時的澳葡政府在九澳設立難民營來收容他們,《船民》這部紀錄片,正是透過曾經在難民營生活,現已移居加拿大的一對越南母子重回澳門,重臨舊地細說當年,憶記當年在難民營的日常生活,跟本地居民建立的友誼,及後在難民營經歷戀愛、結婚、生仔等人生大事,此外影片也透過當時在難民營工作的醫護人員、幫忙安置難民的警察、以及當時跟進這難民事件的記者來追憶當時情況。

很多澳門人,其實都不知道原來澳門也曾收容過大量越南難民。由於當時新聞媒體不多,電子媒體如電視等都未誕生,所以當時的新聞幾乎沒怎麼報道,越南難民在澳門的事件就像從沒發生過,《船民》這紀錄片,正好為我們澳門人補充了這段歷史事件的空白。


《你永遠不會獨行》

如果視力漸漸減弱,最後更走進失明世界,生活會是怎樣?

如果從年幼開始便已失明,他應該如何走下去?如何面對看不見的未來?

如果你從事視覺專業工作,例如你是導演、攝影師、美術設計師、又或是服裝設計師,有一天上帝突然拿走你的專業工具,使你眼前一片模糊甚至漆黑一片,你會怎樣?

《你永遠不會獨行》

《你永遠不會獨行》

《Eric﹣你永遠不會獨行》就是帶大家進入視障人士的世界,導演António Caetano Faria 活躍於澳門獨立電影圈,他的前作《時間遊》和《二度空間》影像凌厲,而他本身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攝影師,眼睛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有時候他會很害怕有一天突然看不見,於是,他透過拍攝這紀錄片,了解視障青年Eric的生活,嘗試走進視障人士的世界裡。

這紀錄片讓我想起一位攝影師朋友,他在兩年多前患了青光眼,靠著一雙眼睛創作的他,曾一度意志消沉,幸而最後也算是康復過來。有時我們確實無法想像,失去視覺之後,未來的路怎樣走下去。片中的Eric,年約五歲時已失去視力,但他意志堅強,一直嘗試爭取更獨立自主的生活,由於他看不見,於是便習慣在腦袋建構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周邊視覺環境,就如我們在閱讀小說時,腦袋同時間會出現我們想像出來的視覺環境,包括小說故事裡場景的模樣、角色的外型和衣著等。

因為我們無法想像失明人士的世界是怎樣,所以我們更要觀看這部紀錄片,片中的主角Eric,或多或少能讓我們更了解視障者的內心世界。


《那天平安夜》

這是一部讓我看得很舒服的劇情短片,舒服的原因,是因為場景很簡單,就是一間便利店,裡面的角色,都是一些身邊隨時會出現的人,角色之間的感情和戲劇衝突,都來得很自然,就是因為整體都很生活化很自然,不會有突兀的情節鋪排,自然讓人看得舒服。

《那天平安夜》故事發生在平安夜的晚上,阿智和阿詩各自都因為跟伴侶吵架而選擇以上班工作來度過平安夜,他們雖然共事了很久,卻是第一次一起上班,漫漫長夜,透過一些「騎呢」的顧客,讓他們發現以前沒跟對方談過半句話,聊起來卻十分投契,二人越走越近,不知不覺,也迎來了聖誕節。

片中用了很多手持攝影機方式(hand-held)拍攝,為影片增加了一份紀實味道,更增添了即興的感覺,讓我想起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影片開始時男女主角跟伴侶在電話吵架的處理手法,更是值得一讚。


《十年刃記》

有留意本地流行音樂的朋友,一定知道刃記這隊樂隊,他們原來已有十歲。《十年刃記》,就是紀錄樂隊的成長經歷,一直走下來的人事變遷。更聚焦在主音歌手百強的過去,他自幼父母離異,童年過得十分不快,後來更成了好像在「行古惑」的邊緣少年,常常在街頭流連及打架,及後洗心革面,最終成就了一隊不唱K歌不走主流音樂路線的刃記樂隊。百強除有音樂才華外,更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這部紀錄片除了講述刃記的成長外,更道出一位邊緣少年如何改邪歸正,是一部值得一看,其實頗為勵志的紀錄片。

《十年刃記》

《十年刃記》


《祐漢一星期》

澳門人對祐漢的印象是甚麼?很舊很殘?很多新移民?很多福建人?很多大陸外勞?
雖然澳門很細小,但如果你不是在祐漢居住或工作,你有可能會在那裡迷路,即使在澳門土生土長,但我們真的很了解祐漢嗎?

《祐漢一星期》的導演歐陽永鋒,為了拍這紀錄片,便搬進祐漢住了一星期,嘗試緊貼地氣去感受這其實有點陌生的社區。在這一星期裡,他追訪了社區內的居民,從他們口中講述兒時回憶、家庭、生活面貌以及奮鬥的故事,嘗試用別的角度去抒寫祐漢。如果你想多了解祐漢的人和事,《祐漢一星期》是必看之作。


《七月燒衣》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很多大街小巷都煙火處處,燒衣拜祭早已成了一年一度的習俗,然而本地製作的影片,卻極少有關於七月十四盂蘭節這類靈異題材,《七月燒衣》卻補充了這缺口。這部劇情短片的攝影、燈光和整體靈異氛圍都造得相當出色,飾演女鬼的本澳演員劉漪琳(《無花果》女主角)在片中的舉手投足,更有些淒美感覺,《七月燒衣》絕對值得推薦。


《高山低谷》

這部紀錄片的片名改得相當貼題。影片講述中學體育教師鄭sir,因至愛的嫲嫲自殺離世,一度情緒低落,更患上抑鬱症,後來跟朋友一起參加攀山活動,嘗試挑戰自己,登上高山,遠離困鎖自己的低谷。

《高山低谷》

《高山低谷》

高山上的天氣變幻莫測,就像生命一樣變幻無常,登山途中危機處處,每踏一步都要很專注,晚上在山上紮營露宿,在圍著營火取暖時,每位隊友都要坦誠說出心內話,山那麼高那麼大,絕對能容納每個人的心房。漸漸,鄭sir慢慢走出低谷,往山上更高處走去。他的登山足跡不只香港和台灣,他更進一步挑戰自我,成功登上全球最高峰,喜瑪拉雅山的聖母峰,那一刻,他是最接近天空,或許在那裡,他聽到嫲嫲溫柔的聲音。

鄭sir是澳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登上全球最高峰的澳門人,他做到了!他再次站起來了!


《撞牆》

故事講述中學教師阿材如常下班回家後,發現嚴重腦退化症的母親突然離家失蹤了,他到各處遍尋不果,徬徨無計之下,便在Facebook發佈一篇尋親文。

單看故事簡介,以為是一個普通的尋親故事,但其實是在說社交網絡世界,或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同,唯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認同,希望呃吓Like搏取關注,但關注背後,可能更是空虛。導演孔慶輝把網絡尋親的故事拍得充滿嘲諷味,嘲諷的當然不是尋親的行為,而是網絡世界的不實在。

整部片的說故事手法,在本地電影來說確屬獨特,值得一看。


《牛奶計劃》

本澳新銳導演姚露欣的《牛奶計劃》,是一部讓我看得很開心的劇情短片。故事發生在一所叫羅德禮的幼稚園裡,新來的美術老師達sir,因才藝出眾受到校長重用,希望他能為學校的才藝表演大大出力,校長強迫所有老師利用上課時間來替小朋友練習,小朋友卻對練習的表演項目毫無興趣,達sir於是讓小朋友自由發揮,表演他們喜歡的東西,抗衡校長的無理要求。

《牛奶計劃》

《牛奶計劃》

影片反映的,卻是現時有不少學校最愛的「拔苗助長」,為要把學校變成出類拔萃的名校,不惜用盡任何方法催谷學生,卻不顧學生的學習壓力及身心發展,片中校長和老師常常向學生派發牛奶,要學生快點把牛奶喝完,便是有催促成長之意。

很喜歡這部片的顏色配搭,那種很鮮的色彩,讓我想起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的電影。有些場景設計更是十分有趣,像在海灘放了幾個廁所馬桶,確是神來之筆。飾演校長的蔡玉婷演技出色,以及曾獲國際小姐競選「Miss Internet」獎項的蘇嘉慧,在片中飾演的暴躁老師,表現也是值得一讚。片中有大量小朋友演員,相信導演一定拍得很辛苦,因為小孩與動物,是拍電影的一大難題。

《牛奶計劃》,我大力推薦!


《手挽手》

自閉症和智障人士真的沒用?當然不是,如果你看過紀錄片《手挽手》,就會明白,其實很多自閉症人士的記憶力都很強,且很有藝術天份,智障人士因為思想較簡單,反而比很多人更用心用力,更專心工作。

《手挽手》紀錄了Life Band樂隊、0.38及思敏的故事,Life Band樂隊有三位成員,其中的劉頌康和潘佰揚是自閉症人士,分別負責主音結他及打鼓,另一位楊能超則是輕度智障人士,負責低音結他,由於劉頌康和潘佰揚的記憶力超強,很快便能掌握一首歌的演繹節奏,負責打鼓的潘佰揚更是厲害,雖不懂看鼓譜,但導師只需向他示範一次,他便記得怎樣打,而負責低音結他的楊能超,十分用心及投入練習,於是Life Band每次的公開表演,都相當出色。

另一位自閉人士0.38,則是一位功力很高的畫家,展能中心的社工也以他的畫作來印制中心的紀念品。此外思敏是一位輕度弱能人士,她性格開朗,十分勤奮工作。

自閉症和弱能人士屬弱勢社群,為甚麼是弱勢,因為他們不被社會重用,更常常被歧視,但換轉角度,有時候他們的能力,包括記憶力、藝術天份及工作投入程度,都好像比很多「正常人」還要高。


除了上述推介的影片外,由於篇幅所限,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影片都值得觀看,例如充滿文學和哲學味的《小說無用》、製作嚴謹且富學術價值的《吳歷旅澳﹣聖保祿學院紀事》等等,都很值得欣賞。「澳門製造」快將在5月10日星期二開始,一連五天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映,快去買票,支持本土電影製作啊!

詳情: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 2016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