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訪談.對話
排練場裡,演員們在奔跑、打圈,用力以身軀表達一幅幅在城市中幾乎隱形的勞動者群像。他們互相擠開同時竭力填補彼此間的空隙,隱隱地說著行業的實相。門外燦爛明媚的陽光稍稍照進室內,場內穿插⋯
中秋人月兩團圓,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將在中秋期間上演「大人細路一起看」系列偶劇《海盜婆》,希望和大家一起遊走路環市區尋尋寶。「製造一些自己的回憶。一家人、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在這周圍走,去找一些無形的寶⋯
藝術節本地作品《牡丹.吉祥》曾於2014年公演。演出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
政府曾揚言離島醫院可於2019年落成,到現在則完工無期。但在2019年的土生土語話劇中,「路氹醫院」已經落成了,還將發生一齣父女相認的故事《護爸使者》。劇情講述女主角Emilia 初到澳門,在新⋯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我們甚至可能連嘆口氣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摘自今年藝術節風盒子藝術發展協會的作品《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在Fac⋯
「據說,在矮人國裡,每隔三個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圖;這裏除了街道就是博物館,甚至連街道都成為了打卡聖地;這裡沒有遺物只有文物,沒有死亡只有活化。」這是藝術場刊對藝團「足跡」今年的演出《咖喱骨遊記⋯
「相機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種侵略性。」——美國藝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這樣表述對攝影的想法:「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而且是一次擁有更霸道的權利的事件——干預、入侵或忽略正⋯
「有一個家庭的兒子很怕媽媽會不回來。這些故事常發生。她們可能本身有屋企,來澳門後,她丈夫有外遇。她在澳門,因為離開太久,在澳門又有外遇。這些故事在外勞界常聽到。所以小朋友會擔心這方面,擔心媽媽不⋯
五月,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又開鑼了。近幾年藝術節的票房中,本地演出都是一枝獨秀,常一開賣就率先爆滿,多要加場以餉觀眾。而作為今年藝術節其中一個本地演出《洄游》,是有關澳門印尼移工的紀錄劇場,演員也由⋯
也許,一襲長衫不只是服裝一件。 張曼玉曾指,飾演《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時,一身旗袍穿着令她身體活動受限,連帶說話的聲線、手指的活動、坐立的姿勢等都跟平常不同,衣服令她動彈不得,更促使她感受女主角⋯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來到第八屆。試過經典如魯迅,亦曾聚焦本地作家寂然、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演過獨腳戲、環境劇場,亦製作過沒有現場演員的聲景劇場。多年來,演書節由文本選擇到演出形式等都在不斷「跨界⋯
要說《長衫》(又譯:《旗袍》)先要說其作者江道蓮(Deolinda Salvado da Conceição,1914-1957)。出生於澳門,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澳門人,澳門利宵中學畢業,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