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書節《長衫詞》】 專訪何志峰——澳門文學 不分中葡

Curtain Up! 藝文爛鬼樓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43535

時間:2017年11月23日 21:21

圖片來源:足跡

要說《長衫》(又譯:《旗袍》)先要說其作者江道蓮(Deolinda Salvado da Conceição,1914-1957)。出生於澳門,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澳門人,澳門利宵中學畢業,曾於澳門、香港、上海等地生活,是記者,也是作家、副刊編輯、藝評人。1956 年,里斯本的弗朗哥書店出版了她唯一一部文學作品 “Cheong – Sam : A Cabaia” (《長衫》)。作品由葡文寫成,副題是「中國故事集」,共收錄了二十七篇短篇小說,全發生在中國各地以至澳門,大部份以華人女性為主角。

交代作者與時代背景,是因為今次演書節改編的其中一個短篇《長衫》,原著的背景設定並沒指名道姓是澳門與葡國,反而更像是中國和某不知名西方國家。而綜觀江道蓮的履歷,這處理也不難理解。但今次,文本被改編,放到澳門的舞台,放到澳門人的手上,濃濃的中葡文化氣息自是油然而生。

何志峰

跨界結合 發掘澳門

主理改編《長衫》的何志峰直認過程困難。學了幾年南音的他,得師父區均祥支持,一開始就想以地水南音呈現此作品。於是對白、唱詞自是要依循南音的施律與曲詞格式,重新創作,亦即要講求平仄、押韻、用典;既要敍事,亦唱出主角心情。同時,團隊加入了葡文獨白,中葡雙語的詩詞典故如何跨界連結,亦是一大挑戰。

「這事本身對我來說是很難的,因為語言根本不通。」本身不會葡語,今次改編,就靠手上兩個出版多年的譯本及原文書,短短數十版故事,前前後後讀了十幾次,「但在每次改編、排練的過程中,我覺得有靠近她講故事時的心情。這是我最大的滿足。」

但為何要千辛萬苦選個葡文文本——即使有翻譯本?他憶述,初次接觸這作品,是因為當年希望能整埋自己所能找到的、較有一段日子的澳門文學。「不論中文、葡文,究竟澳門的文人發生過甚麼事?」

「在我的角度,澳門有的,都應該盡量去涉獵。作為澳門華文圈長大的我,我不知道另一邊的澳門,在葡文社區,在發生甚麼事。」又指大伙一同拜訪江道蓮兒子江連浩時,對方表示自己幼時曾習詠春。「大家都去涉獵澳門嘅嘢,這件事好好,而不是分這個文化圈,那個文化圈。如果分開,在澳門如此開放,如此有底蘊的城市,是局限了自己。」

「這是澳門應該有嘅嘢。這是我們的內容。」

創作、改編、演出……今次台前幕後陣容「清一色」澳門人班底;有中國的南音,有葡文的文學;用何志峰的語言,這個作品是用澳門本來就有的、他們一直在學習、一路存活的技藝所作出的自我挑戰與嘗試。記得有次幾個朋友曾與何志峰爭論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有人指出:「遺產的核心內容與形式不能丟,但如何將精妙處介紹出去,是有心傳承者自己的責任。」今次《長衫詞》可能是何志峰的一份和應。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