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tain Up!

作品訪談.對話

【演書節《長衫詞》】專訪區均祥——地水南音Х葡語小說 2017年11月23日|文:路家|https://aamacau.com/?p=43517

利申。絕非南音專家。對地水南音的認識只有關鍵字如「涼風有信」、「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均祥」等;支持推廣傳承,但實際到現場看演出屈指可數。原因,無他,只因不懂——除是「說猶如唱」,地水南音還是甚⋯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邀請了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Naomi Kawase),出席了七月二十三日的講座《河瀨直美:記憶之森林—生死與身體的風景》,以及一場映後分享會。
河瀨直美:死亡不是斷裂,是延續 2017年07月26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872

今年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邀請了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Naomi Kawase)到來,作為影展的焦點導演,實在是澳門影迷之福,她出席了七月二十三日的講座《河瀨直美:記憶之森林—生死與身體的風景》,以⋯

《伴生》中陳小姐與父母在尖沙咀海旁。
「我們追不上人口衰老的速度」──專訪《伴生》導演黃肇邦和監製卓翔 2017年07月2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772

隨著社會走進老齡化甚至高齡化的現實,有關老人問題、醫療、生死議題等的討論也日漸多起來,然而,較多人關注的可能還是有關福利政策方面的問題,卻較少有談及老人與照護者、家人之間這些其實更埋身的問題。去⋯

導演黃惠偵與女兒皆有出席開幕放映,並與觀眾進行映後座談。(攝影 Ngan Wa Ao)
攝影機是充權,是治療,給我很大的勇氣──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2017年07月13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642

今年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日常對話》,引起了觀眾席中小小的議論。從題材內容到拍攝手法,都與我們一般理解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影片的主線是導演黃惠偵在處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希望走⋯

由本地插畫家袁志偉設計的影展海報,以插畫風格拉近觀眾距離
映照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影像── 專訪「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策展人林鍵鈞 2017年06月28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0375

在今年「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場刊中,一開首便為「紀錄片」作如此解說──「就是『生命』加上『影像』。」然而,似乎如此易懂和親近的這個影像媒介,平日卻不是那麼容易接觸到,一般商業影院不會放⋯

《手談坐隱》——從劇場看社會博奕。Why Not? 2017年06月25日|文:靈兒|https://aamacau.com/?p=40324

說來慚愧,對圍棋的認識,大約都從小時候看的日本的動漫中獲得。訪問《手談坐隱》編劇杜詠琪(Miki)及演員馮劍峰前在網上匆匆做了一些資料搜集,看到「本因坊」、「名人」(一種棋士頭銜)等熟識的名詞⋯

本地藝團「足跡」邀請台灣「野孩子肢體劇場」將親子默劇《叩!叩!死神》帶到澳門。
兒童劇談「死」不殘忍 莫兆忠:大人為何要避忌? 2017年04月19日|文:路家|https://aamacau.com/?p=39080

「其實哭是一種情感。」本地藝團「足跡」負責人莫兆忠平靜道來。對於跟孩子說「死亡」這回事,他亦不認為很殘忍,「每一次我們都不是要教小朋友學會甚麼,而是讓大人與小孩透過劇場,一起學習面對問題。」 今⋯

「卓劇場」的葉嘉文(左)及胡美寶。
契科夫在澳門──訪卓劇場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2017年02月14日|文:何志峰|https://aamacau.com/?p=37702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是卓劇場本年初之作。故事是講述俄羅斯劇作家契可夫,與他那位莫斯科藝術劇院女演員的妻子奥爾嘉之間八百多封書信往返作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劇作。 演員如何對角色呼應 劇中,契可夫⋯

5名台灣青年故事澳門台灣週交朋友
家的想像與實踐──紀錄楊士毅、蔡昇達、馬詠恩在澳門「台灣週」 2016年04月26日|文:川井深一(文/採訪)|https://aamacau.com/?p=29680

貧窮小孩的渴望 楊士毅(阿貴)的剪紙分享相當溫暖,他並不是在展現個人的什麼,而是藉由剪紙藝術,和人建立關係。當人們問阿貴,為什麼剪紙,他説:「因為想用好手藝,找回好生活。」阿貴給我們看了一幀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