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澳門《評地》網站主編莫兆忠(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澳門:藝評的浮與沉 2024年04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10342

澳門有劇評嗎?2017年,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出版《藝評與教育》研討會文集時,理事長莫兆忠以此為起點,扼要地梳理了1950至2010年代本地藝評的發展。而在今年的「另眼看劇場」研討會上,莫兆忠則展示⋯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香港:藝評如何被看見 2024年04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10341

藝評作為一種關於藝術的書寫,目的當然不只是書寫,還有互相對話、討論。因此,藝評的公共性有其必要,也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思考的問題。她坦言,希望可以用另一些方式,嘗試打開藝⋯

內地藝文編輯曹金燕。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廣東:關注前沿藝評 2024年04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10340

〈基於SWOT分析的北京演藝新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探索新空間演藝:以港澳劇場作品《閃亮搖曳的雪》和《我想行開吓……》為例〉、〈重構、創新、實驗與多元:第四屆「當代戲劇雙年展/深圳.福田」觀察⋯

台灣藝評人吳思鋒。攝影:鄭冬,相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台灣:科層之下的評論權力 2024年04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10324

來自台灣的吳思峰則把主辦方擬訂的提綱濃縮成兩個問題:「評論的轉變」和「評論可以做什麼」。 吳思峰是台灣劇評人,關注的面向包括劇場生態與機構化、評論與媒介等等。自2009年起他也曾多次來澳擔任澳門⋯

退休之後,道別之前——訪論壇劇場《預.囑》 2024年03月6日|文:夏然|https://aamacau.com/?p=109054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這些大道理誰都會說,但理智上知道與實際上面對,總是差天共地。繼去年以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討論人生最後一站的臨終照護方向後,卓劇場今年把與觀眾討論的人生階段稍稍提前⋯

霍凱盛的作品描繪出自己對澳門與世界的觀察。
那些年,我們都是遷移者——專訪環境舞蹈劇場《午後陽光》 2023年04月1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0238

只見東方基金會的展場內掛着一幅幅本地畫家霍凱盛用針筆描繪的時空,參與《午後陽光》的銀髮演員在這些畫前一邊輕輕舞動,一邊訴說自己從他鄉漂泊到澳門的經歷。畫中的世界與演員的故事相互交錯,從大航海時代⋯

社區中.時代裡.溝通失效 ——解讀OFF|SITE・在場「上山去」 2021年12月14日|文:路家|https://aamacau.com/?p=82441

 「OFF|SITE・在場」今次的副題是「上山去」,作品圍繞風順堂區。與過往OFF|SITE計劃的作品相似,今次作品依然引領觀眾走到社區去,沿途有表演者作在地創作(site-specifi⋯

是害蟲還是天使? ——看《我的換樓秘笈》 2021年12月14日|文:Heron|https://aamacau.com/?p=82439

為了所謂「安居」,你會去到幾盡?《我的換樓秘笈》帶給我們很好的思考。 《我的換樓秘笈》翻譯自英國劇作家Philip Ridley的作品《Radiant Vermin》,意即「發光的害蟲」。故事講⋯

台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有網上「補助成果資料庫」。
澳門藝文軌跡何處尋? 2020年08月29日|文:天一|https://aamacau.com/?p=63985

澳門藝文發展資料的存檔、整理、展示一直殘缺。以往當有《戲劇年鑑》、《舞蹈年鑑》,現在連這由政府主導的計劃也暫停好幾年了,更別說是這年代該有的電子檔案庫。於是乎,澳門藝文界好像做了很多,政府好像投⋯

台灣行政院院會早前通過《文化基本法》草案,被稱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台灣文化基本法 有何可借鑑? 2019年02月16日|文:論盡|https://aamacau.com/?p=52270

台灣行政院院會早前通過《文化基本法》草案,就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也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當中部分有關文化治理的條文,或許也值得澳門參考。 第十七條 文化治理:文化行政與中介組織⋯

【來論】藝術教師招聘費時失事 文化發展應從根本做起 2019年01月22日|文:思明|https://aamacau.com/?p=51780

有關早前報導澳門演藝學院(下稱演藝)戲劇學校(下稱戲校)僅餘兩位老師授課,筆者作為戲校舊生,除了深感痛心外,更應讓公眾了解一個相對小型部門的事件,卻反映出整個政府嚴重的招聘制度繁複,落後等問題⋯

演藝戲劇學校僅餘兩位老師 課程種類大減 文化局:爭取9月前完成招聘 2019年01月20日|文:論盡採訪組|https://aamacau.com/?p=51746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早前表示:「我看到文化局的工作現在亦都是有條不紊。」又表示最新民調顯示,市民認同文化教育方面的表現。 不過,《論盡》發現,現時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只有兩位老師,開辦的科目也較以前⋯

最低維生指數調整後最低維生指數2016年1月1日生效(澳門幣)
外表風光,內裡風乾──你很難想像的劇場低限生存 2018年05月1日|文:青豆|https://aamacau.com/?p=46314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2018年施政報告,目前最低維生指數是4,050元/月(圖)。這個被評為低估現存生活壓力的偏低指數,在這次所探討的劇場行業中,徘徊於此而生存著的絕不只這三位受訪者,距離統計局所公⋯

做劇場是辛苦的,尤其後台。很多時是體力工作,搬搬抬抬,爬高爬低,而且工作時間很長。
山蕉與阿全:劇場是用熱血與汗水撐起來的 2018年05月1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6312

認識山蕉已有一段時間,他曾是牛房的技術人員,總在大小場合見到他的身影。牛房結束後,他成為劇場的自由工作者,專職後台工作,至今約一年。他形容自己仍是半學習階段,因為展覽與劇場是不同的技術面向,目前⋯

里奧參與 David Glass 大師班成果呈現。
里奧的一天:在限制中綻放光彩 2018年05月1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46311

每過一陣子就會見到里奧拉著拖喼的身影來到,拖著沉沉的喼,就這樣走遍大街小巷,為的就是把裡面的海報、傳單和小冊子放到適合的地點或人們的手上,這就是里奧一天的工作。 你在咖啡室、茶餐廳看到的演出海報⋯

《飄流船廠》(劇照由譚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飄流船廠》觀後之胡思亂想 2017年10月10日|文:喬亞|https://aamacau.com/?p=42549

造船業,曾是澳門三大支柱工業之一,七八十年代最為興旺,不少家庭都或多或少保有一些與船廠有關的回憶。 如我。 聽我爸說,爺爺和六叔公當年都是造船業界的「大人物」,爺爺在筷子基的船廠試過同時裝八條船⋯

至於牛房的觀眾群,四位都表示,一般看項目類型,表演藝術會有其粉絲團,視覺藝術也會有自己固定的支持者,偶然社區展或某些題材的展覽會吸引到新觀眾,最受歡迎定必是兒童展無疑。
牛房有定位?──專訪牛房倉庫四員工 2017年09月29日|文:庖丁|https://aamacau.com/?p=42327

「最捨不得應該是我的工作桌,在這裏遇上不同的人。」「這裏的廁所,當年那天我知道自己留班,飲了酒整爛的。」「最鐘意自由的工作環境。」「覺得少了個地方睇新嘢。」四個前線職員七嘴八舌地說起最喜歡牛房的⋯

Cora 在最後一次的「牛房講場」中任其中一場的主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援程:在空間的需要之前,首先是優質的藝術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文、訪問)|https://aamacau.com/?p=42331

去年十一月本刊曾與牛房倉庫主要活動執行人施援程進行訪問,當時她首次透露牛房倉庫將於2017年被文化局收回進行裝修重整,原藝團將徹出的消息,但牛房一直對此都是靜悄悄,直到今年九月,「告別」的消息終⋯

大家一直在說的「自由」大概就是如此:一個學習、思考、創作無拘束地進行的氛圍,讓歷史、自然與生命,相互交織共生的地方。(2002年駐場藝術家黃仁逵的繪畫工作坊,逢周六下午,婆仔屋大樹下進行,持續一年。)
歷史小檔案:從婆仔屋到牛房 2017年09月29日|文:牛房倉庫(資料提供)/整理:黑黑|https://aamacau.com/?p=42330

2001年初婆仔屋這座回歸後被廢棄的老人院被「拍板」的負責人朱佑人發現,並帶領一眾藝術工作者首次踏足,眾人對此地皆驚為天人。 同年3月,澳門藝術節期間,由「拍板」所策劃的錄像項目《看得見的城市⋯

這裡是為本地藝術家而存在的地方──我們在牛房的日子 2017年09月29日|文:郝元春、祖賢、阿堅奴|https://aamacau.com/?p=42328

這裡,是我的出發點 我第一次正式的個展──《我喜歡妳是寂靜的》多媒體插畫展便是在牛房倉庫舉行的,由Cora(施援程)為我策展。之後較多參與的是牛房一年一度的兒童展,今年也參與了牛房的最後一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