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建築要如何修復活化,一直是不少城市思考的課題,特別是古舊的民宅。若把居民遷到別處,將建築改建成商業或展示用途,房子雖被保留,卻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氣息,居民的賠償與社區舊有的連結也是另一問題⋯
澳門位處嶺南地區,不少中式建築自然具有「嶺南特色」。但今天,澳門很多中式古建築雖然留下了立面,但內裡的間格已經消失,難以讓今日的我們窺探昔日嶺南建築的智慧全貌。但如果能好好利用,是否就有好好保存⋯
位於大堂街9-11號及羅結地巷11號樓宇,傳說是意大利雕塑家夏剛志(Oseo Acconci)的作品。 記得去巴拿馬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巴拿馬大運河,而是舊區中那些為數不少的現代主義建築。世界⋯
「我很喜歡澳門的光,澳門的地貌,澳門的城市結構,澳門的密度,澳門兼容的文化氛圍。」澳門文化組織BABEL的成員、建築師Tiago Saldanha Quadros分享,在澳門,歐式地景與中式建築⋯
如果說,文遺保育是澳門近十多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前後幾年,從重建下環街市、藍屋仔爭議、東望洋燈塔景觀危機、拆卸望廈兵營、主教山景觀問⋯
政府為着發展旅遊,又打路環九澳村的主意,想要打造「古村遊」,不少旅遊發展委員會委員亦曾表示支持開發聖母村成為旅遊景點。但有多位於去年底曾到聖母村遊覽的市民先後反映,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堂旁邊數間正⋯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或為「保育」、「活化」、「增加人流」,不少被丟空的舊建築均會被翻新或擴建,以騰出空間安插新設施。但環觀近年發生的「活化事件」,如:南灣舊法院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龍環⋯
澳門近年不少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都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然而,政府的保育措施不是「異地保留」,就是原地只保留外立面,內部大改造。這種徒具外殼,而抹殺了原有的特色和氛圍的保育政策,往往被稱為「外牆主義⋯
愛都酒店 2015年4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提出擬愛都酒店重建計劃,擬將該處改建成具體育設施和文康類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具100個車位的停車場及全天候游泳池,或成為演藝學院。社會爭議不斷,質⋯
那棟有着泥紅色瓦頂的綠色小屋,對許多澳門人來說幾乎是無法察覺的存在。 從幽靜的嘉思欄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隨風飄揚的紅白藍帆布,和沙塵滾滾的工地。這裡曾是兩座神秘灰藍色建築的原址,像對患了自⋯
環顧澳門,不少舊建築皆有被翻新再利用,但不難發現,一間間舊建築的硬件翻新過後,多以博物館或展示室的形式重新開放,亦僅此而已。開幕的熱鬧過後,陳列展示十年如一日。社會亦有意見質疑建築空間的使用僵化⋯
「很奇怪,荔枝碗號稱華南或東南亞地區最具規模的造船廠,但已經沒有船。」面對眼前極待修繕的舊船廠,一直致力推廣本地造船文化的談駿業不免無奈,「我們不是要行業復興,但文化符號可以回來。這是我們的回憶⋯
這裏是一個八角形建築。曾經在葡國薩拉查管治時代,葡國為宣揚國族主義而定下「百年雙慶」,這裏便是為慶祝「雙慶」而建,入口牆壁上的石碑清楚記得。 這裏可能是建築師陳焜培僅有的傳世作品;這裏建於30年⋯
人流稀疏仲要加至五層﹖攤販居民怒斥:浪費公帑! 特首崔世安11月11日落區到雀仔園「了解民情」。約十日後,特首胞兄、間選議員崔世昌即於首日行政法務領域施政辯論中,表示雀仔園街市人流⋯
在內港的街道上不難發現一些舊建築,包括一些為數不多的「騎樓」。百多年前的內港沿岸上,舊式碼頭與騎樓建築形成一道風景,盛載昔日內港繁華的景象。不過,近年內港的騎樓一楝楝地拆卸,過去的騎樓歲月正一步⋯
危險的親切感 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早於1995年便提出「通屬城市」 (generic city)的概念,指「無差異、無特色而具秩序品質的城市環境,將為全球化的必然潛力⋯
設計師是城市美學的守護者,面對城市日漸不堪入目的城市佈置,本地平面及多媒體設計師陳子揚表示,本月中上旬由社會文化司牽頭舉辦的「武林群英會」宣傳,以及在塔石廣場擺放的佈置道具,得到的效果強差人意⋯
龍環葡韻已經成為每個來澳門的遊客必到的地方之一,那裡承載著澳門葡國及土生葡人的文化和歷史,一連五幢的葡式綠色小屋,真實見證著澳門殖民時期葡人家庭的建築,其中一幢還完整呈現當時的家屋擺設,給人得以⋯
走過大街小巷,揉合中西風格的歷史建築,不其然讓人開啟對昔日澳門的想像,那是一個可隨處欣賞城市建築之美的美好年代。但歲月留痕,這些百年建築多年來遭遇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至今依然活靈活現,實有賴背後一⋯
下午衝馬路的幾十名建築外勞原在「巴黎人」酒店地盤開工,負責泥水、紮鐵、模板等主體工程。有請願工人指,自己受聘於二判聯興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近日有二百多名外勞收到解僱通知,當中部分人被欠薪,他們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