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我們甚至可能連嘆口氣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摘自今年藝術節《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在Facebook專頁的「導演的話⋯
藝術節本地作品《牡丹.吉祥》曾於2014年公演。演出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史的變遷。⋯
聲音沙啞了。站著說一整天故事。腰也斷了。上海的街上有許多絮狀物飛行。同行的夥伴跟我說看到奇怪的飛蟲,我以為他得了飛蚊症。「中度空氣污染是因為這些東西嗎?我覺得它們飛進我的喉嚨裡才令我咳嗽不停。⋯
近年每當討論起外傭議題,網上都不難看到僱主一大堆的「苦水」:家傭偷懶、家傭遲到、家傭講大話……然後就有其他僱主紛紛和應。而每次發生事件,勞資之間都是透過媒體、遊行隔空對話。而在社交媒體,也許因為⋯
2011,國際勞工組織通過C189公約,即《家庭傭工公約》。當中指出,家庭工人對於全球經濟做出的重大貢獻,這包括為有家庭責任的男女工人增加了有酬的就業機會,擴大了對老齡人口、兒童以及殘疾人的關護⋯
不諱言,現時僱主與家傭的配對可謂各施各法。有的僱主透過中介,有的信不過中介,或嫌中介太慢,就自行透過人脈網絡物色僱員。有的家傭會透過旅遊簽證入境,然後到僱主家中試工一日,僱主看着家傭真的會打掃煮⋯
社交網站上,通訊軟件中,近年不乏外傭僱主的群組,部份更擠擁得不能再加收「群友」。僱主們會在群組中做甚麼?互通「情報」——有查詢手續,也有說着自己家傭的種種表現,甚至數臭家傭;有收集管教家傭的建議⋯
澳門的家庭照護有多依賴家傭的穩定?身邊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朋友在外旅行期間,突然接到家傭電話,說自己親人有急病,需要立即回鄉。結果朋友八十歲的家人這段期間要獨留家中。朋友完全沒法找到合法的臨時家傭⋯
「女性比男性多包袱。無論外貌、家庭、朋友圈子關心的事。我有很多朋友未必明我在做甚麼。」說起女性參政,甘雪玲這樣說。「男的,可能傳統氛圍要向外,要事業當然要多懂些,要多了解社會,多看新聞,壓力相對⋯
文化局正就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公開諮詢。有心水清的朋友就察覺,今次諮詢的項目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總數少3個。雖說「非遺」唔同建築,唔會因為一時三刻未被評定就立⋯
繼氹仔第一個「不是垃圾站」之後,很欣喜的看到,「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目前已經舉辦了6場,四月也將會有兩場活動。現在氹仔和澳門新橋區已經有常設的回收點,氹仔花城公園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日,而新橋⋯
澳門六個賭牌(三正三副)將分別在 2020年及2022年到期;這當中,澳博與美高梅即將明年到期,銀河、永利、金沙中國及新濠博亞,則在2022年到期。特區政府早已宣佈,將會重新競投賭牌。然而,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