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 紀律鬆懈 禮崩樂壞

「……『照章辦事』、『依法審批』,從而為違法者打開了弄虛作假的方便之門。公署認為不貪污受賄、不收受利益是從事公職的法律底線,公職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必須真正做到盡忠職守,對負責審批的事項嚴格把關,確保公共利益得到切實有效的維護……」這段在《2018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由廉政專員張永春撰寫「前言」的節錄,道出了不少澳門市民的心聲,但偏偏如此顯淺的事,特區政府似乎一直「視而不見」。事實上,有建制人士亦私下坦言,「特區政府的施政不敢恭維」,所謂的「精兵簡政」就是其中之一;又指回歸二十年,貪污舞弊一直不斷,希望特區政府正視。

近年廉署調查案件 (部分)*
禮崩樂壞 沒有最壞 只有更壞?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者言

「……『照章辦事』、『依法審批』,從而為違法者打開了弄虛作假的方便之門。公署認為不貪污受賄、不收受利益是從事公職的法律底線,公職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必須真正做到盡忠職守,對負責審批的事項嚴格把關,確⋯

廉署近年收案來源的統計數字
紀律鬆懈 禮崩樂壞 有公務員:政府的弊病已積重難返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廉政公署在3月發表的《2018 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旋即在社會引起關注熱議。這當中,關注點不只在於公務員涉刑事案數字,更在於個案的程度嚴重性。然則,官場腐敗也不是今事今日狀況,這從多年來透過⋯

立法議員李靜儀直言,公務員團隊內也有很多怨氣。
「絕不姑息」只對前線公務員? 李靜儀:紀律制度需要完善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在「依法施政」的口號之下,政府的違法個案依然不斷,「合法不合理」的情況更是常有。即使出現操守問題,亦不見得該公務員需要負上責任。公眾對此當然失望。立法議員李靜儀直言,公務員團隊內也有很多怨氣。⋯

「依法施政」是迷思? 余永逸:官員對社會期望需有敏感度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對於坊間有聲音認為,在「依法施政」的口號下,法律沒寫明反對的,官員做了,即使再不合理,也難令有關人士下台,公共行政學者余永逸指,「落唔落台」不只是法律層面,也是文化層面。 「例如有某個官員有婚外⋯

學者楊鳴宇。
楊鳴宇:管治質量=問責+回應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為何政府常在強調「依法施政」?公共行政學者楊鳴宇有這樣的看法:從前澳葡政府予人感覺效率低、貪污、管理不善,所以何厚鏵一上任時主要要做兩件事:一是治理貪污,二是公務員改革。「他要這樣做,是(因為⋯

蘇嘉豪:怕非下屆政府優先處理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近年特區政府常將「依法施政」掛在口邊,但表現常常令市民失望,就連《2018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亦指出「『照章辦事』、『依法審批』,從而為違法者打開了弄虛作假的方便之門」。顯然,單單「依法施政⋯

發生火警前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重建要幾年?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2019年4月,法國巴黎聖母院大火,其標誌性尖塔倒塌,引起全球關注。究竟修復這世界文化遺產建築要多長時間?有說五年,有說幾十年。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就憶述,自己老師當年修復聖母院一幅石牆就花⋯

《生命的故事:演化》
關於生物史、物種大滅絕的讀書筆記 2019年05月25日|文:大蔥

「如果人類的發展軌跡有危險,與其說是危及我們本身物種的生存,不如說是實現了生物演化的最大諷刺:在人類心智達到自我了解的那一瞬間,生命最美妙的傑作已註定毀滅。」——威爾森(E. O. Wils⋯

莫兆忠
居民變遊客 重啟我城想像──《咖喱骨遊記》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據說,在矮人國裡,每隔三個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圖;這裏除了街道就是博物館,甚至連街道都成為了打卡聖地;這裡沒有遺物只有文物,沒有死亡只有活化。」這是藝術場刊對藝團「足跡」今年的演出《咖喱骨遊記⋯

土生土語話劇編導飛文基(Miguel de Senna Fernandes)。
笑聲背後 深思當下——土生土語話劇的澳門故事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政府曾揚言離島醫院可於2019年落成,到現在則完工無期。但在2019年的土生土語話劇中,「路氹醫院」已經落成了,還將發生一齣父女相認的故事《護爸使者》。劇情講述女主角Emilia 初到澳門,在新⋯

導演李銳俊(右)及錄像創作李卓媚。
即使不在 我仍記得──車衣女工的平凡故事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我們甚至可能連嘆口氣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摘自今年藝術節《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在Facebook專頁的「導演的話⋯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都市更新還在等?——《牡丹.吉祥》 2019年05月25日|文:論盡

藝術節本地作品《牡丹.吉祥》曾於2014年公演。演出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