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三樓保留下來的木製隔間。
「就讓書店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專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經理人趙偉仁 2023年10月28日|文:徐卉馨|https://aamacau.com/?p=105918

如果在大稻埕,一個人走進郭怡美書店,一回神便可能過了兩個小時。 台北大稻埕自十八世紀末,即為台灣的生活、貿易中心,主要街道迪化街上商行雲集。如今,歷史建築群雖經歷改建,仍保留著南北貨、中藥行等老⋯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如研究者所說,澳門學生對於好公民的定義在四地中是最模糊與保守的,既不如內地和台灣學生般將好公民與政權連結(民主或愛國),也不像香港般強調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如參加遊行)。 相片來源:unsplash@adenlao
那些選擇離開澳門的青年 2023年10月28日|文:Jasper(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https://aamacau.com/?p=105917

「不是我不想留在澳門,是澳門不需要我。」 最近我們錄製了兩集訪談澳門青年的Podcast(播客)節目,詢問他╱她們對於澳門未來、大灣區發展與人生規劃的想法。最後在網上徵求了七位本地青年,年齡介乎⋯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江魚仔。
江魚仔王子:邦咯島的海 2023年10月28日|文:林大香|https://aamacau.com/?p=105916

儘管深深認為,在我居住的小島故事無可取代,但在邦咯島上,這些場景很難不產生疊影。就好像,我生活在後生仔都在的路環,船業盛況雖未盡理想,而聚落的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在這條以海為業的生命線上,並以此光榮⋯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當年楊慕寰秉持初心到台灣學習,後再到上海進修,如今已是澳門「劍擊第一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劍擊第一人楊慕寰 不忘初心 扶育幼苗 2023年10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915

劍擊可說是近年新興的熱門體育項目。劍擊教練楊慕寰當年秉持初心到台灣學習,後再到上海進修,如今已是澳門「劍擊第一人」。他耐心一步步向澳門人推廣、宣傳他認為「最好的」體育項目──劍擊,也擔任教練,期⋯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若外僱遇問題會到勞工局求助。資料圖片
外僱在澳語言不通 常碰壁(上) 「靠自己」克服溝通藩籬 官方支援少 2023年10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914

問起別人「廣東話難唔難學?」多數都會回答,「真係好難。」與普通話四聲發音不同,廣東話有「九聲」,更有多種俚語。非中文使用者要學習簡易對話,至少也要一、兩年;若希望在澳順利生活、工作、與僱主溝通⋯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戴碧筠認為,十月初五街一帶的社區條件,例如人車爭道的情況一直沒得到改善,活化的效果不明顯,現時更多像使用那場域去做活動,而活動的焦點不是在本地居民的身上,或只是為商戶帶來了短暫的效益。「在內地也好,外國也好,很多真正活化的是從硬件開始,渠務搞不好,衛生搞不好,做甚麼活化?」圖片來源:旅遊局網頁
活化不只是粉飾 2023年10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913

「我自己覺得,現在所謂活化其實不是在活化的,因為它只是借了那個場域去做一個活動,其實活動之後一切都是如常的。」說起近日博企和政府的舊區活化建議,藝團「零距離合作社」創團成員戴碧筠有這樣的感受。⋯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內港一區承載着澳門的海港記憶。
成功活化 不忘社區 2023年10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912

今年九月,六大博企先後公佈活化舊區的初步計劃,當中不乏提到要加入「文化」、「藝術」元素,政府亦提出要「加強文化資源轉化利用」。藝文項目製作人陳詩琪(CK)認為,當談到舊區活化,很多時都會想要注入⋯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舟舢藝志」希望能在荔枝碗復做真正的龍舟。圖片來源:「舟舢藝志」Facebook專頁
望深耕文化 展現城市形象 2023年10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911

「舟舢藝志」是一個扎根荔枝碗船廠片區的社區藝術計劃,重點之一是在荔枝碗重啟造船。負責人之一黃玉君介紹,計劃希望能復做真正的龍舟,而非只是模型,並在過程中有更多不同的藝術家參與,「無論你是影相、畫⋯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紙本月刊
付費限定:電子月刊 126 期.2023 年 10 月號《字癒時代.讀自表態》 2023年10月1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657

受密碼保護的文章不會產生內容摘要。

電子月刊
公園內常見一家大小在玩耍。
重鎚出擊 敲響《家暴法》警鐘 2023年9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055

今年六月,本澳發生一單駭人聽聞的傷人案。一位女士曾在二〇一七年控前夫家暴,兩人亦於二〇二〇年四月離婚,惟在三年後的六月她在街上被前夫以鐵鎚重擊頭部,身負重傷。社工學者何穎賢就指出,一旦家暴受害人⋯

125 愛之重鎚紙本月刊
內地配偶Min表示,自己與暴力的老公在結婚一年後有了小朋友,但因未夠分數申請單程證,未有正式身份,須斷斷續續拿著探親證在澳照顧小朋友,亦無法工作。在懷孕期間,Min所有經濟來源都需靠丈夫,惟經常遭剋扣生活費。
婚後來澳遇家暴 留或走兩難 家暴受害者望能有尊嚴地生活 2023年9月28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105057

在澳門,有一群婚後才正式來澳生活的外地配偶,每天嘗試融入社會並照顧家庭。過程中,她╱他們在澳的伴侶及家庭是其最有力的支撐,但若不幸遇上伴侶施暴,一夕間生活便頓失所依。婚後遇家暴的外地配偶,在選擇⋯

125 愛之重鎚紙本月刊
W希望以自己面對家暴的經歷,可以幫助及鼓勵其他正經歷家暴的受害人。
創傷與重生:受虐婦女蛻變之路 2023年9月28日|文:離地|https://aamacau.com/?p=105060

受虐婦女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出家暴陰霾?或終其一生都活在惶恐中?來自內地的W(化名)在經歷五、六年離婚訴訟後終成為離婚人士,擺脫虐待她多年的前夫。W坦言,目前的自己如同重生,亦已原諒了前夫,「因為⋯

125 愛之重鎚紙本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