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多 基礎設施追不上發展 民建聯:透明度不足 市民對工程一無所知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3520

時間:2016年08月31日 19:19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公佈,今年全年的道路工程數量多達485項,有99項工程集中於暑假進行,而氹仔多個迴旋處都在進行大型道路工程,交通改道、車輛增多,令塞車情況更加嚴重,道路交通進入黑暗期。有意見批評,由多個部門聯合組成的道路工程協調小組的協調成效差,導致道路重覆開挖的問題嚴重。亦有意見促請政府引入共同管溝,將管線集中管理,減少開挖路面對交通的壓力。

民眾建澳聯盟舉辦「民眾講壇」,邀請政府官員及工程師探討本澳道路工程問題。民署道路渠務部道路處處長戴漢平表示,回歸前本澳每年的道路工程申請只有1千多宗,但至今暴升至2千多宗。社會急速發展令道路工程量有快速增長,新的公共事業機構加入,亦令掘路申請暴升,為道路交通帶來壓力。雖然民署與交局在審批道路工程時都會堅守「同一道路2年內不重覆開挖」的原則,但由於許多道路工程個案涉及公眾利益,亦有不少個案是因社會發展,供電量不足所致,導致同一路段需要經常開挖,以回應市民及商戶需求。

而交局交通管理廳協調處處長莫垂道則指,同一路段進行多次開挖,可能涉及工程質量不合格、商戶申請加大水、電錶,以及道路空間不足,一間公司挖走到另一間公司挖的情況。他亦指,現時有大量石棉喉需要更換,而MTEL亦要在5年內將網絡覆蓋全澳99%的地區,多個道路工程均有時間限制,工程追不上社會發展,令許多工程「根本做唔切」。

對於有意見認為可以建設共同管溝,減少重覆開挖的情況。他坦言,台灣建設共同管溝已有20多年歷史,但至今只建成了數十公里。由於本澳舊區空間不足,難以在舊區建成共同管溝,但認為新城填海區可以嘗試。

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陳桂舜則指,道路工程多的主因在於基礎設施設計已經超出負荷,設施老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城市發展,城市沒有總體地下空間規劃,當出現問題時只能少修少補。他預計新橋三盞橋、氹仔官也街及新馬路、十月初五街一帶舊區未來將會是大型開挖工程的重災區。他認為,當局可以在舊區設立單一管構,避免重覆開挖。亦可增加晚上施工時段,讓低噪音工程於晚間進行,日間則舖設鋼板讓車輛通行,減低對交通的影響。

IMG_4581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陳德勝指出,道路工程的透明度不足,沒有發放道路工程的訊息,市民無法參與協調小組會議,亦無法了解政府運作,導致市民對道路工程「一無所知」。又指本澳的基礎設施老舊,當電力公司需要在舊區增加變壓站時,卻要諮詢當區的社區組織,「如果你問街坊願唔願意係門口加個垃圾站,居民當然唔肯。自找麻煩,多此一舉。我覺得政府該做就要去做。」

直選議員宋碧琪則指,本澳面積細小,道路工程多對交通的影響甚大。認為政府應考慮推出措施,舒緩市民出行不便,「有意見話未來係澳門市民出行嘅黑暗期,政府應從政策上舒緩呢個情況。」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