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家」

11185703_1137759096249752_1216801413_n

3歲以前的家,我記得的不多,但我仍然記得3歲的家有書。那是一套中國經典白話小說系列,深藍色的精裝書,大概是12本,有《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三言」等。

3歲以後,給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漫畫世界的歷史》系列,我的歷史人生就是從那時候誕生。該套漫畫從美索不達米亞開始,從青銅器講起,貫通古今中外,一直說到冷戰後的國際關係,和對兩岸的展望。最後,竟帶出人類應當珍惜和平與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在洋洋字海中,我最愛的是春秋戰國到楚漢相爭的那一段,這和我在大學的時候專攻先秦史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不無關係。此外,除了自己愛看的世界史漫畫,家裡還有很多很多看不懂的書。有放滿一牆書櫃整齊排列的,有擱在地上叠起來的──那時候我還不明白那麼多的書,究竟能為我們帶來甚麼。

讀中一的時候,搬到了更大的房子。家裡沒變的還是一屋子的書。父母都很喜歡閱讀,連臥室都放了枕邊卷。我注意到父母親除了手不釋卷,討論時事新聞之聲更是不絕於耳。那時我就感覺到閱讀不只是閱讀,閱讀還和生活連結起來,閱讀帶來的感知能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看法。

父親除了是一家之主,同時也是伙食的「煮」。母親傳授了烹調的技藝給父親,父親就拿起了煮具,主持家中各人的膳食。有時候他出關買菜,也必到書店一會,把書、菜同時買回來。食物維持了我們的生命,而書本提昇了我們的靈性。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菜吃了會被我們的身體的消化,帶來營養;閱讀則是永恆,所得所知,永遠存在,甚至能傳承下去。至少,書本不會看完就消失吧。

我大學唸歷史學,絕對是受家裡的環境所影響。雖然我並沒有自小養成每天精讀的習慣,可我知道開卷有益。大學時期,我買了很多書。讀書唸的,研究用的,消遣看的,興之所至的,買、借、影印都有。我參加了讀書會,也當過教授的研究助理,負責搜索和整理教授用的史料。宿舍裡,我的位置放滿了書。畢業的時候,寄回去的書比其他的東西還要多很多。

畢業後,我手執教鞭,當了歷史老師。第一天上班就把精心挑選的書搬到位置上,沒有太多的空位。第一節課,我扛了滿手的參考書進教室,嚇唬了不少學生。除了盡心教學,還每年替學校的圖書館編一叠購(歷史)書目錄,也把更多更多的歷史相關書籍搬進了史地學會的專室。還有,我常常買書。課堂上,我總是把歷史人的使命和關懷授與學生。培養學生愛自由的個性、敢於質疑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歷史人善於搜尋、整理和詮釋資料等絕活。

現在,我當了爸爸,有了自己的家,家裡面最多的也是書。閱讀構成了我們祖孫三代的家庭圖像。我父親堅持閱讀生活,偶而帶著孫子到書店閒逛。隨著網絡世界的發達,他也追上潮流,經常分享各種不同題材的名篇好文。雖然我還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可我知道閱讀對人的成長有多重要。所以我也愛在社交網站上分享好文,有空就帶孩子到書店和圖書館,鼓勵他閱讀,也在他身邊好好看書。每次他看書我都給他獎賞,讓他覺得閱讀是一件賞心樂事。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