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如果要在一個人口大約175人,沒什麼便利店、超市、酒吧、甚至連電影院也沒有,只有農田、山和美麗海灘的小島上,獨力經營一家民宿和Café,你有興趣嗎?在男木島隔壁的女木島,地勢較平坦,同樣也是一個⋯
春末的4月初,趁暑熱沒來的時候,父女倆去香港的南大嶼郊野公園露營三天兩夜。這次跟往常的親子露營不同,是要讓小蜜蜂初嘗野外求生的技巧。 澳門一直而來都是福地,除了每年颱風外沒什麼重大災害。但到了天⋯
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六月啊。 全世界都在觀看着香港瀰漫的淚水和血汗,跨越界限,我好幾次看着天空和雲影交織着光,從中等待黑暗再度來臨,月光和烏雲每翻一頁,凝視着細縫那擠出的暗光,映照出受傷的人淌着血⋯
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現正審議《民防綱要法》法案,其中法案第25條俗稱「造謠罪」的「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妨害公共安全、秩序與安寧罪」引起社會極大爭議。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向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提交有關《民防⋯
香港政府強硬修訂《逃犯條例》最終演變成國際事件。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議員不但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法案,要求美國總統調查參與打壓香港基本自由的人,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並拒絕入境美國;更有共和黨議⋯
有參與6月9日遊行的李小姐:因為我覺得「覆巢之下,必無完卵」。香港和澳門同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底下,澳門人有責任及有義務去站出來發聲。這事跟澳門人的關係很切身,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如香港都失守⋯
五年前,筆者帶著孩子看兒童劇《石頭雨.海之歌》,孩子記住了牛牛,而大人則被這很不孩子的故事震攝住。一個關於填海的故事,對於城市發展的思辨,在兒童劇裡探討,加上和演出同時進行的海廢展覽,讓我記住了⋯
「當時只懂得哭,全家人看電視看了整晚,成條街都是電視聲。」事隔三十年,黃東仍然清楚記得1989年這場由北京開始且影響力席捲中華大地的學運。當晚,他與千千萬萬的人一樣一直沒有睡,整晚像傻了般對著電⋯
三十年前,個人沒有在廣場上的親身經歷,可以在三十年後為廣場內發生的一切做見證,但身在澳門同樣有自己的「六四」故事。 「暴風雨下上萬人全身濕透,為要將聲援的吶喊傳出去⋯⋯」 「不分日夜釘住無記亞記⋯
三十年前,京城槍聲響震驚了中華,世界也為之震動;坦克車碾碎了多少民心;血腥鎮壓的情景,刻畫在心裡,沒能忘掉。然後,每年「六四」,在新馬路噴水池(中區議事亭前地)的燭光集會,就成為了澳門人悼念的地⋯
新澳門學社日前批評保安司歪曲外國例子支持本澳新增「謠言罪」,有誤導公眾之嫌,令人質疑保安當局真正意圖是透過刑法控制網上言論。保安司司長辦公室發出新聞稿稱,當局從無表示會將諮詢期間引述的外地立法例⋯
《民防綱要法》法案第25條建議,當本澳進入預防或高級別的狀態後,編造、散布或傳述虛假、無依據或別有用意的消息,最高可判處2年徒刑或240日罰金。新澳門學社表示,有關條文令人相當不安,其主觀意圖的⋯
香港「反送中」抗議引起國際關注。直選立法議員吳國昌認為,顯然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現已受到修訂《逃犯條例》的影響;他直指,香港現時的狀態「很清楚已背離了鄧小平剛剛設立、構思『一國兩制』時代的思想⋯
書店在6月12日休市了,為什麼?答案可以非常簡化,例如只說「聲援香港」,但對我來說,不只是這樣。 香港發生了百萬人上街頭的反送中/《逃犯條例》的遊行,書店的小店員小讀者開始在問這件事情是什麼,所⋯
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發聲明稿,促請香港特區政府撤回逃犯條例的修訂,並籲請中央政府緊守一國兩制的承諾,確保香港包括司法制度的原有制度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民聯會表示反對暴力,但當一百多萬人⋯
香港修訂《逃犯條例》引起國際社會巨大爭議。在台北,「在台香港學生及畢業生逃犯條例關注組」於6月12日早上在台北市統一國際大樓香港經貿辦事處門外發起「全台香港學生罷課」集會,聲援香港的「反送中」運⋯
澳門記者陳嘉俊在社交網站表示,剛於香港「反送中」示威採訪期間,香港警方在他毫無任何保護物,無頭盔、無眼罩、無口罩的情況下,用胡椒噴霧對着他頭部噴發,自己背部及手部受傷。 陳嘉俊表示,採訪期間接觸⋯
【採訪手記】深宵的香港立法會,因為《逃犯條例》一事,變得與別不同。過千名香港市民,團結在一起,在這裡集會,阻止不足十小時後的立法會會議。在這個街頭,聚集的大多都是年輕有為的青年,但卻有一位不同⋯
香港昨日約有103萬人上街反對修訂逃犯條例, 是97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遊行,主要訴求是「守護香港‧撤回惡法‧林鄭下台」。澳門立法議員蘇嘉豪認為,自兩傘運動後近五年來,香港社運進入低潮,但港人壓抑⋯
編按:以下三篇文章均摘自《不容青史盡成灰──六四採訪回憶錄》(待出版),作者陳煒恆先生為當年前往採訪學運而留在北京時間最長的澳門記者。自2006年6月1日起,他於華僑報副刊「望松居專欄」上連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