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彈丸之地,有人舉步維艱,有人闊步向前。我們在城內共同生活,亦感到彼此疏離。回歸二十五年,在官方大敍事下一片「希望」向好不斷洗腦之際,我們想好好停下腳步,細細回顧每一個個體獨一無二的處境。韶光荏苒,相信我們很快會看見那五十年的尾巴,就在不遠處。是好、是壞,回歸二十五年的這刻,人們的多種面貌都必須被記錄,成為歷史。在未來二十五年,澳門應如何走?城市面貌應如何塑造?澳門人想擁抱什麼價值?相信,作為持份者的我們應很快找到自己的答案。
過去的二十五年,小城迎來一個又一個國家領導人,一區之首卸任再上任。在漫長歲月中,本地社會跨過一道又一道高檻,經歷起起伏伏。接下來,屬於澳門「五十年不變」政治承諾的下半場,已拉開序幕。澳門之於每個⋯
澳門回歸剛好過了二十五年,經歷各種風雨。賭業蓬勃發展、經濟起飛、反離補遊行、疫情⋯⋯一九九九年出生的年輕世代可謂與澳門特區共同成長,成長歷程或多或少都受外在環境影響,他們又對「九九」這個日子和澳⋯
在過去二十五年間,由本地經濟發展數據所見,成果相當亮麗。最近澳門生產總值(GDP)更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歐洲的盧森堡,而一水之隔的香港則排名第十五。然而,仍有居民在夾縫中掙扎。有青年正面臨就業困⋯
澳門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除了承載著華人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深受葡萄牙影響,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除中葡社群,小城亦吸引了其他來自各國的族群,其中有菲律賓人以及在此出生的菲籍澳人,在這城市一同生⋯
踏入新一年,你有甚麼新願望嗎?在澳門有一群人的願景只是希望做真實的自己。一般而言,「做自己」無關勇氣,似是自然而然。然而,在澳性小眾群體一直以來都承受眾多異樣的目光,即便主張基本權利亦阻礙重重⋯
2024年,「澳門學16號」在《論盡》專欄寫了不少文章,主題大多圍繞澳門社會現象、政策討論、文化保育,以及關於澳門的國際議題等等。內容貫徹專欄名稱「果欄」,即像街市果欄般,議題多樣且儘量易於入口⋯
去年大灣區GT盃澳門區的冠軍梁欣榮,人稱「六仔」,在澳門賽車界多年,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一如不少八十後,六仔曾見識澳門發展最鼎盛的年代。難道他是個富二代,才有機會賽車、或有「父蔭」令他有財務自由⋯
設於本澳各處、集多功能於一身的「環保加Fun站」(下稱加Fun站)近期新增兩個服務點,分別設於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近官也街,以及台山平民新邨近台山工人醫療所。環境保護局設立「加Fun站」旨在於社區⋯
在澳門,不少家庭聘用家傭來處理家中雜務,負責照顧老人或小朋友,其中大部分是外籍僱員。他們為了攢足生活費用遠渡重洋而來。若他們能在工作中過得體面、有尊嚴,這正是一座文明城市應有的體現。本澳的家傭團⋯
作為一個「貪心的讀者」,讀書總要求「來路清晰」,渴望讀到書,也渴望讀到書「所置身之地」。無論是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繼去年寫了「圖書館遇見書」的主題選,今年想來寫寫「書店遇見書」。這樣說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