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五年  夾縫下的眾生相

近黃昏的黑沙環公園。

近黃昏的黑沙環公園。

過去的二十五年,小城迎來一個又一個國家領導人,一區之首卸任再上任。在漫長歲月中,本地社會跨過一道又一道高檻,經歷起起伏伏。接下來,屬於澳門「五十年不變」政治承諾的下半場,已拉開序幕。澳門之於每個澳人的想像,如同一百個觀眾腦海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小城樣貌眾多,對於誰來說都不重複,或是原鄉、棲身之所、安居的家園;或是金山銀山、有待發展的機遇之城;又或是活力不再、封閉、漸失自由的小小舊城。

小城開埠得早,迎接不同族群、流行過不同的語言。變遷步伐不停,承載著人們的生與死。風景慢慢變舊,新的發展又有點像個難懂的笑話,但城市部分價值及文化一直都穩固、無聲地矗立在這裡。

在澳門,除了賭、除了搵錢、考公務員等等⋯⋯在主流價值以外,有一些佔比較少的社群和人口,他們也想像著一種特有的城市樣貌,以他們身處文化和價值量度這座城市。

今期專題,有三位同樣在今年踏入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分享對澳門社會的看法。在回歸之年出生,他們的生命歷程一如刻劃、見證了澳門回歸後的大小變化。五十年的中段,他們已經學得足夠的知識去觀察本地社會,有獨立的思想去理解這座城市的好與壞。

有一群人無聲掉進生活的黑洞,或因變故,生活暫時受到重挫,經濟狀況一度變壞,再難想像美滿未來。我們邀請三位朋友分享近年遭逢的變故。其中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個人家庭的不幸,令他們再再懷疑生活的價值,堅持的動力為何。但他們仍在這座小城一同與澳門人見證日出日落,並為自己的處境思索有何解法。

一座城市之所以可愛、值得一再探索,除了城市之美,更重要是足夠多元開放,讓人們可以面向真實、坦然呈現自我。然而,在小城有一群人,因性向或性別認同與主流相異,被迫隱藏自我,每天扮演著不屬於他/她的角色。在澳門,性別平等教育和意識推廣不足,他們都在期待社會步向更開放廣闊的一天。

澳門是個族群共融的城市。在這裡,人們隨處可見族裔、膚色、語言不同的他者,但未必瞭解彼此看待城市的角度。我們邀請一位土生葡人青年,以及一位在澳出生的菲裔青年,一同描繪他們眼中的城市有何美麗、有何不堪。他們自小認知自己與大多數本地華人不同,又曾否令他們感到迷茫?或是更對自身文化感到更自豪?

在這彈丸之地,有人舉步維艱,有人闊步向前。我們在城內共同生活,亦感到彼此疏離。回歸二十五年,在官方大敍事下一片「希望」向好不斷洗腦之際,我們想好好停下腳步,細細回顧每一個個體獨一無二的處境。

韶光荏苒,相信我們很快會看見那五十年的尾巴,就在不遠處。是好、是壞,回歸二十五年的這刻,人們的多種面貌都必須被記錄,成為歷史。

在未來二十五年,澳門應如何走?城市面貌應如何塑造?澳門人想擁抱什麼價值?相信,作為持份者的我們應很快找到自己的答案。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