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2024年最喜愛書籍

2024年,「澳門學16號」在《論盡》專欄寫了不少文章,主題大多圍繞澳門社會現象、政策討論、文化保育,以及關於澳門的國際議題等等。內容貫徹專欄名稱「果欄」,即像街市果欄般,議題多樣且儘量易於入口。

來到年底(本文寫於12月),我們希望能輕鬆一些,由16號幾位以及其他相熟作者,各自選出一本年度最喜愛書籍作介紹。作者來自不同學群領域,他/她們的選書可能和自身專業有關,也可能只屬個人喜好,希望和讀者分享,或為大家的閱讀清單多添一本不知在何時才開讀的好書。


《多巴胺國度:
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推薦人:Jasper (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從沉迷上網到賭博,多數人認同現代社會廣泛存在成癮行為,卻很難說清背後的科學邏輯。《多巴胺國度》成功用生動的臨床個案與研究,告訴我們成癮的背後原理。

全書利用「拮抗理論」(the opponent-process theory)來解釋成癮原因,但我覺得換作「搖搖板效應」或「爽痛平衡」會更好記。簡單說,人們上癮是因為某類活動(如吸毒、看抖音)能快速讓大腦產生導致快感的多巴胺物質。問題是,這過程就如玩搖搖板,當你倒向快感一邊,追求平衡的大腦也會以相同或更強的程度,反彈回痛苦的另一邊。這種效應解釋了為何連玩幾小時電動或追劇後不但會精神疲勞,還會有滿滿罪惡感。

更可怕的是,大腦會慾求不滿,當快感的多巴胺分泌過多,事後的痛苦也更大,然後又要藉著產生更強的多巴胺將搖搖板拉回,上癮行為由此而生。

這讓我反思,似乎任何能產生快感的行為,只要過量都會上癮!飲可樂「肥仔水」有快感、網絡匿名罵人有快感、自己的貼文被大量按讚有快感。同理,賭博行為無論輸贏,也帶來即時快感。幸好,作者也提出若干自救方式,留待讀者自行挖掘。

此書吸引之處除了知識上的刷新,也因作者坦誠地講述包括自己在內的各種(讓人傻眼的)上癮個案。現代人多數不願自揭瘡疤,但如作者所說,解除成癮的第一步,往往是實誠面對自己。

《歷史學家的技藝》

推薦人:高永鈿(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歷史學家的技藝》

《歷史學家的技藝》

「如果我是個文物收藏家,眼睛就會只盯著那些古老的東西,可我是個歷史學家,我熱愛生活。」

這是法國著名史學家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與友人旅遊時曾聽到的一句話。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在我看來這甚至是一個歷史學者、研究者,甚至是愛好者應有的追求。我很難想像,一個人只神往那些王侯將相的權謀、強權大國的紛爭,卻對他們身處的社會中的人和事無感或不屑。

在我看來,如果對現實生活缺乏熱情,無意參與公民社會,研究者難以寫出打動人心、觸及歷史另一面相的文章;愛好者不理解當下社會的日常運作,不理解人性的可貴,自然沒有真正深刻理解到書本上的內容。

正如布洛赫所說的:「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我們了解過去。」作為一個研究澳門歷史的學生,我的研究都是從過去在澳門的生活經驗、當下澳門所發生的事情出發,嘗試理解歷史上有關這小島的人和事。因為熱愛現在,所以想探究過去;想理解過去,必先要思考現在。

儘管這本書是從法語轉譯而來,成書時間距今已超過八十載,而且中文譯名或許會令人誤以為,這是本專門探討歷史學研究理論的書籍。但我相信,不論是歷史愛好者想了解何謂歷史學研究、歷史有何價值等問題,或是有志甚至已從事歷史學研究的研究者,都能在這本小書中得到一個釋然的答案。

《逝物之書:我們都是消逝國度的局外人》

推薦人:陳家然(格羅寧根大學博士候選人)
《逝物之書:我們都是消逝國度的局外人》

《逝物之書:我們都是消逝國度的局外人》

「仍舊存在的事物,無非只是殘餘。」

世界的開端是人類記憶的邊界,而世界的終結則是人類歷史的盡頭:人類的發展就是在被記錄和被遺忘之間遊走。同時間,為了不停地為世界編纂歷史和保存記憶,為了在文獻的斷句殘篇和文明的頹垣敗瓦中重建人類過去,又不得不訴諸想像,建立並重寫着一條又一條的時間線。畢竟,「沒有收件人的檔案是什麼東西?沒有發現者的時間膠囊,或是找不到繼承者的遺產,又是甚麼?」時間的起點往往由位於另一頭的說書人標定。

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構、私密與公共、憶記與遺忘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不穩定;本書作者茱迪思.夏朗斯基透過敘述十二樣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修辭,帶領我們遊走在這些難以被定義的空間。是以,在「格里克的獨角獸」中,作者以這副被誤認是獨角獸、實為不知名動物的骨頭作引子,述說自己與怪物的關係;「貝倫家族的城堡」激發出作者一段童年回憶,混合着有關這座城堡廣為人知的傳說;「圖亞拿基島」揭示了作者如何在歷代的地圖冊中推測這個島嶼消失在地球上的日期、以及想像那些島民在大限之日前的生活。

同時,透過位於東柏林的「共和國宮」作為楔子,作者臆想出一段東德生活的故事;「摩尼七經」嘗試理解這位巴比倫賢者的經典,為何雖是吉光片羽卻仍被廣泛傳頌;「莎芙戀歌」因殘缺而導致的頓絕,為後世提供了無限浪漫的聯想。

行文中模稜兩可的人稱、分辨不出的虛實,正正暗示了人類的歷史和社會現況。我的記憶有摻雜他人的記憶嗎?歷史的書寫有加入個人的編造嗎?建構過去同時也需要想像過去嗎?但也正是這種不可名狀的糾結,使得人類繼續向前走。同樣地,出於對於過去的嚮往、為了對抗遺失的悲哀、避開大歷史的輾壓,也只有透過我們自身那些既虛且實的記憶,為自己將要逝去的存在創造空間:

「重現過去,換回遺忘。」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推薦人:恆(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百讀不厭,有時在不同人生階段再讀,又會有另一番體驗,我想這就是經典。高華著作《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想必就是歷史學一大經典。

就讀研究生時,一位研究中共黨史的老師推薦《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讀了幾章後已深深被吸引。

書中主要講述毛澤東如何透過「延安整風」鞏固自身在黨內定於一尊的地位,同時將中共改造成自己心中所想的「黨」。

這段歷史十分有趣,很多歷史細節也會引起人深深省思,而且高華文筆極佳,讀起來甚至可以說像一本宮廷鬥爭小說,讓讀者忍不住一頁接一頁看下去,只可惜這不是虛構寫作,書中所述之事都曾發生過,更讓人感到難過。

如果想更認識過去或現在的中共究竟是個怎樣的「黨」,我想這本書絕對是不二之選。讀罷,讀者都會驚覺近八十年來,原來中共的本質連一點點變化都沒有,真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最近再讀此書,又有另一番新想法。我想此時此刻在中國,再沒有比讀書更好的選擇了。假如百忙之中要選一本書讀,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高華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是最佳選擇。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