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道,曾於 2010 年 8 月 27日開始到 2022 年 5 月27日在每周在《訊報》同步刊出,現為不定期專題。
Facebook專頁「隔籬係異鄉」由一位本地青年石仔路(化名)經營,社群內容主打討論文化與政治的社論文章,亦自我定位為「為時代作不嬉笑怒罵、不冷嘲熱諷的書寫」。2020年起,數年間石仔路定期產出⋯
菠蘿油(化名)是一名本地青年,青春年華在澳成長,亦曾於內地就讀大學。問到他對「六四」有何印象和認知,他指出,早在小學三年級課堂上就聽過事件概述,而到中學時期亦曾多次參與30年來風雨不改的議事亭前⋯
持續三十載的噴水池六四燭光被強行吹熄後,澳門已連續四年沒有紀念六四的公開活動,相信今年亦難有。前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表示,由去年起只好以自己的方式悼念事件。從4月15日起,區錦新已在社交平台大致每日⋯
W在澳門時曾是一位中學教師,在近十載教學生涯中有過成績感滿足,亦遇過阻滯感失落。然而,面對政策變化對教師帶來的限制,他漸感無所適從。而今他移居台北,轉而專攻廣東話文化教學與推廣,望可在國語使用者⋯
R是一名物理治療師,正準備在台北開設自家的運動工作室。疫前,她在台灣完成學業,曾回澳工作數年,思慮後仍認為本澳現時大環境不甚宜居,決定再次移居到台灣開展新的工作與生活。 或許,是對澳門生活環境不⋯
Yuki是一位影像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從來台就學到成家創業,現已在台灣定居逾十年。影像以外,她與伴侶亦思索文化、歷史之於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價值。透過摸索不同傳播形式,漸漸確信文化有其深⋯
內地澳生督爺(化名)兩年前升讀的大學是一所理工院校,以理工科聞名,亦是「國防七校」的成員院校之一。在疫情期間,督爺的大學突遭制裁,連帶常用的軟件亦被禁用。時局緊張,連身為「理科仔」亦難以幸免;又⋯
疫情三年,相對內地,本澳的防疫措施相對寬鬆。疫情肆虐時間,內地時有傳來「封城」、「封校」消息,城內的人則被困於斗室。如此苛勵的防疫措施,莫講在內地的澳門學生感不適,即當地人亦大感不便,曾出現不少⋯
在2021年芸芸眾多選擇到內地升學的澳門學生中,表哥(化名)曾是其中一員。然而,表哥卻無法完成四年的學業,在大一開學不久便看到自己在理科上嚴重不足,亦無法跨過的距離。縱有不捨,表哥亦毅然決定回澳⋯
在澳工作的菲籍外僱人數眾多,官方最新數據顯示約有24,939名菲籍外僱在小城工作、生活,他/她們也是本澳最主要的非華裔族群。這些外僱平日與本澳大部分打工仔無異,為三餐一宿早出晚歸,每月以微薄的薪⋯
試想像今天在澳門生活,市民出行時遇到不合理的行為,若需要找警察求助,警察會對市民有求必應?還是警察會闊佬懶理、對市民諸多阻撓?菲籍外傭Eds已在澳門工作及生活近九年,自問從未惹麻煩上身,平日循規⋯
現時本澳有16萬1千多名來自各地的外地僱員,其中有4萬8千多人並非中文使用者。語言不通帶來的門檻,在他們遇到勞權糾紛、報警求助、打官司時尤為突出,正是「有口難言」。然而,勞工局、法院等官方機構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