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專題報道

專題報道,曾於 2010 年 8 月 27日開始到 2022 年 5 月27日在每周在《訊報》同步刊出,現為不定期專題。

數看選委(一) 2024年8月16日|文:實習記者子青|https://aamacau.com/?p=112866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將在今年(2024)10月13日舉行。在特首選舉前,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下稱選委會)委員選舉日已在本(8)月11日舉行,344個議席則名花有主。 選委會由四百名委員組成,分為⋯

2024年400人特首選委會選舉報道即時報道數看選委
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晚會
「敏感」事件報或不報? 本地記者:界線分明 但亦不會迴避 2024年6月4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11291

今晚「六四」相信不單本澳的街道上難見再有燭光集會,即便有燭光之時,各報章、媒體上亦漸少提及「六四」,相關的報道及專題更是少見。然而,這或將不是個例,許多難以言說的「敏感」題材成為一條條界線,時刻⋯

六四三十五週年——我們記憶即時報道專題報道
本地尚有公共空間討論、記憶「敏感事件」? 「隔籬係異鄉」版主:至少不冷嘲熱諷 不自欺 2024年6月4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11280

Facebook專頁「隔籬係異鄉」由一位本地青年石仔路(化名)經營,社群內容主打討論文化與政治的社論文章,亦自我定位為「為時代作不嬉笑怒罵、不冷嘲熱諷的書寫」。2020年起,數年間石仔路定期產出⋯

六四三十五週年——我們記憶即時報道專題報道
噴水池的27周年紀念六四集會(2016)
燭光集會 記憶猶新 本地青年:不擔心再無人記得「六四」 2024年6月3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11273

菠蘿油(化名)是一名本地青年,青春年華在澳成長,亦曾於內地就讀大學。問到他對「六四」有何印象和認知,他指出,早在小學三年級課堂上就聽過事件概述,而到中學時期亦曾多次參與30年來風雨不改的議事亭前⋯

六四三十五週年——我們記憶即時報道專題報道
仍相信澳門是法治之區 區錦新:繼續以自己方式悼念「六四」 2024年6月2日|文:記者小聚|https://aamacau.com/?p=111268

持續三十載的噴水池六四燭光被強行吹熄後,澳門已連續四年沒有紀念六四的公開活動,相信今年亦難有。前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表示,由去年起只好以自己的方式悼念事件。從4月15日起,區錦新已在社交平台大致每日⋯

六四三十五週年——我們記憶即時報道專題報道
對澳教育環境感失落 教師辭職移居台北 有志在台教學、推廣粵語文化 2024年4月1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09732

W在澳門時曾是一位中學教師,在近十載教學生涯中有過成績感滿足,亦遇過阻滯感失落。然而,面對政策變化對教師帶來的限制,他漸感無所適從。而今他移居台北,轉而專攻廣東話文化教學與推廣,望可在國語使用者⋯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暫離澳門的人們
回流後受行業掣肘 難適應本澳社會及文化 物理治療師轉戰台北拓展新職涯 2024年3月11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09172

R是一名物理治療師,正準備在台北開設自家的運動工作室。疫前,她在台灣完成學業,曾回澳工作數年,思慮後仍認為本澳現時大環境不甚宜居,決定再次移居到台灣開展新的工作與生活。 或許,是對澳門生活環境不⋯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暫離澳門的人們
在台創業、成家 澳門影像工作者發掘在地新敍事 2024年2月24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08757

Yuki是一位影像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從來台就學到成家創業,現已在台灣定居逾十年。影像以外,她與伴侶亦思索文化、歷史之於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價值。透過摸索不同傳播形式,漸漸確信文化有其深⋯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暫離澳門的人們
學校突遭制裁、無奈選了光電學、常被要求參與「愛國愛黨」教育 內地澳生不一樣校園生活 2023年9月17日|文:實習記者沃青|https://aamacau.com/?p=104747

內地澳生督爺(化名)兩年前升讀的大學是一所理工院校,以理工科聞名,亦是「國防七校」的成員院校之一。在疫情期間,督爺的大學突遭制裁,連帶常用的軟件亦被禁用。時局緊張,連身為「理科仔」亦難以幸免;又⋯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疫下北上 保送生的故事
疫下內地升學 內地澳生的「封校」記 2023年9月14日|文:習實記者沃青|https://aamacau.com/?p=104684

疫情三年,相對內地,本澳的防疫措施相對寬鬆。疫情肆虐時間,內地時有傳來「封城」、「封校」消息,城內的人則被困於斗室。如此苛勵的防疫措施,莫講在內地的澳門學生感不適,即當地人亦大感不便,曾出現不少⋯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疫下北上 保送生的故事
中途放棄 回澳重讀 內地澳生表哥的故事 2023年9月13日|文:實習記者沃青|https://aamacau.com/?p=104679

在2021年芸芸眾多選擇到內地升學的澳門學生中,表哥(化名)曾是其中一員。然而,表哥卻無法完成四年的學業,在大一開學不久便看到自己在理科上嚴重不足,亦無法跨過的距離。縱有不捨,表哥亦毅然決定回澳⋯

即時報道專題報道疫下北上 保送生的故事
遇勞權糾紛 有口卻難言 進家工會:希望政府聽見我們 2023年7月30日|文:記者K|https://aamacau.com/?p=103380

在澳工作的菲籍外僱人數眾多,官方最新數據顯示約有24,939名菲籍外僱在小城工作、生活,他/她們也是本澳最主要的非華裔族群。這些外僱平日與本澳大部分打工仔無異,為三餐一宿早出晚歸,每月以微薄的薪⋯

即時報道有口難言 翻譯難覓 勞動以外 望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