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如果問蕭媺,你喜歡澳門嗎?她一定毫無猶豫的說,喜歡呀!笑容裡找不到一絲勉強。有點難以理解 : 這位來自台灣埔里山裡的畫家,怎麼會喜歡這個沒有山沒有水、遠離自然的小城? 牛房的「駐場藝術家計劃」是⋯
美國南方大學的一位生物學教授哈思克,在學校附近的一處被保護的老生林裏,選定一小片土地,他稱為曼荼羅地(來自於印度教與佛教密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象徵性圖形),再用一年的時光,定期探訪觀察感受⋯
遠在中東及非洲地區,每天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戰爭發生,有可能那些地域距離港澳都太遙遠,以致我們主流媒體只會偶爾地報導一下。當稍為留意,網上不乏這方面的新聞,加上某些慈善團體會不時發出相關電郵。當⋯
上星期有朋友來澳門,要我充當導遊,於是帶他們參觀歷史城區,順路登上西望洋山。來到山頂時,一覽半島全景。在外地人眼中,澳門新城在舊區之外發展,城市能得到新的發展,而古跡文物亦得以保留,讓新舊能共存⋯
這是一座無人管理的海岸,位於路環鄉村馬路旁。Sofia前往探勘,拍攝了數張相片,獲得無數「迴響」:此處是路環岩岸之間夾著的一小段沙灘,位於墳場前方,陰森恐怖,更是偷渡客上岸的最佳地點。這片沙灘太⋯
轉載自『澳門獨立電影節2014』-『獨立經典』導讀 尊卡薩維蒂1929年12月9日生於紐約,是希臘移民的後代,出生沒多久就和家人到了希臘生活,直到7歲才回到美國,在紐約長大,1⋯
記得上個月我經痛著,朋友剛巧轉發電郵過來,是台灣藝術家蔡淑惠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個展《這青春》的消息,展出的24件作品當中有一件正是以衛生巾創作的微型刺繡,我看到不禁莞爾,思索有關女性的藝術作品⋯
這間成衣店不算在旅遊區, 賣的也不算是什麼時裝, 只是民生必需品的女士衣服。 可能老闆娘覺得店面有間閣樓,不要浪費,就租出去。 要是在五六年前,他們未必會住在閣樓。 那時,當家傭二千五百元澳門幣⋯
放在心臟最頂端的那些人們,永遠都叫做家人。 爲了家人,「我」可以忍受即使是咬著牙也難以挺過去的痛苦; 爲了家人,「我」可以生活在一個即使是靠回憶彌補空虛寂寞也難以活下去的地方; 爲了家人,「我⋯
劇畢,我把場刊放在桌上,剛好和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極度疼痛》並置放着。桌面出現了一紅一黑的影子,兩者像宣言一樣,把人的話刻在紙本上,告白性的宣言。 當翻看《極度疼痛》的時候⋯
我們常說「本是同根生」,這種「共同感」是可以被印刷術和媒體傳播來營造的,所以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共同感」。反之,甚麼是「分裂、撕裂」?這同樣可以透過警察清場、黑社會搗亂和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來營造⋯
「嗰班簡直係暴民嚟㗎,霸住條街,阻住我返工!」 「有書唔讀剩係識得霸住條街,正一垃圾廢青!」 「肯定收咗美國佬錢啦,如果唔係點會無端白事瞓街,正一賣國賊!」 「成班廢青冇腦㗎,比啲政黨利用咗都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