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移在真實與想像當中-蕭媺與她畫中的澳門

文化.芸術.設計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3055

時間:2014年12月3日 16:16

如果問蕭媺,你喜歡澳門嗎?她一定毫無猶豫的說,喜歡呀!笑容裡找不到一絲勉強。有點難以理解 : 這位來自台灣埔里山裡的畫家,怎麼會喜歡這個沒有山沒有水、遠離自然的小城?

牛房的「駐場藝術家計劃」是從2002年婆仔屋時期開始的,第一位駐場藝術家是來自紐約的Morgan O’Hara,她來的時候正值嚴冬,在澳門住了一個多月,完成了一系列作品,也與中學生做了好幾次工作坊,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此後每次Morgan 路過附近城市,總會繞來澳門,重遊舊地,看到近年的急速轉變,她的失望甚至比我們更大,有一次她忍不住動情地說,真慶幸自己來的那時,還是這個城市最好的時候。

其實類似的感受也隱隱藏在這次的展覽中。蕭媺曾於90年代初來過澳門,在展覽的場刊中她提到那次的印象:「記憶總是感性的,在我腦海裡,依然存在著一個過往美好、純樸的小城風光:海風、斜陽,那些小小曲折的巷弄、兩層式的舊洋樓、葡式牌坊⋯⋯。」對比起今天,這段文字可解讀為遺憾。「在澳門的這半年,也讓我回頭看見台灣。」蕭媺說台灣早就有相似的問題。「建商來談,要買你的房子,拆掉建高樓。很多人開始賣房子,看著老房子一家一家減少。」談這些的時候,我們正窩在連勝街一條小巷子中吃路邊攤的腸粉和豬骨粥,這樣的街坊氛圍,已變得碩果僅存。

 

有兩個澳門

蕭媺對這種地方因發展而發生的改變十分關注,同樣的焦慮感致使她要埋首去從認識城市的過去開始。策展人施援程這樣說,蕭媺要認識一個地方,會先從地方歴史與人文地理方面入手,這次她來的頭一個多月都是去圖書館,查找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在蕭媺的展覽中,可以分明看見兩個澳門:一個是充滿歷史想像的、有故事的澳門;另一個則是跟她處在同一時間軌道上的澳門日常。這次展覽中她畫了古澳門,滲進地方傳說的色彩,畫面中那汪洋大海中的一點島嶼,就是這個城市的開始,濃烈的綠與紅,像遠古天地間本來顏色。

 

《古澳門半島》

《古澳門半島》   50x70cm/油彩畫布/2014

 

《遠古澳門》

《遠古澳門》120x80cm / 油彩畫布/ 2014

 

最後才畫了大幅的《當代澳門》,眼下真實的城市模樣與地理位置,好像是把澳門一層層剝開,慢慢地去了解這個地方。蕭媺則說自己是畫了三個澳門:一個古,一個今,還有一個是想像中的澳門,又或者,每一個澳門都加上了她的幻想。也許身處在今天的澳門,只有充份運用想像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

《當代澳門》

《當代澳門》 180x143cm/油彩畫布/2014

蕭媺特別喜歡與大自然相關的物事,她把公園、大炮台、燈塔、樹、貓、狗等都畫成了故事。她畫的《婆仔屋》十分傳神,畫面上幾乎只有庭園中那兩棵樹,彷彿樹裡有精靈,張著大大的眼睛看世人,並以火紅色彩來佈滿整個畫面,很少看到有人會用這個顏色來畫婆仔屋,竟把一直隱藏其中的、房子原有的剛烈感覺畫出來了,我以為她必定知道當中一些故事,但原來是因為她住在附近,常在那附近散步,老房子總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悲涼之意,晚上那裡還有許多流浪貓,總是徘徊不散,蕭媺也曾去餵過貓,因此她把這些冥冥中遊離在房子四周的生命體,都畫進去了。在《思念》這畫中,策展人透露是畫家與家人對話時所感到的一種孤獨感,畫面中看到的卻使人想起流著淚的土地,與深埋其中的人們,兩者之間的深深連結,相互哀悼,這是展覽中,特別悲傷的一幅,是人與自然之哀歌。

 

《婆仔屋》

《婆仔屋》120x80cm/油彩畫布/2014

 

《思念》

《思念》 40x30cm  油彩畫布/2014

策展人又說,這次畫展的作品中其實包含了畫家的兩種性格:一組是從理性出發,從歷史與地理文獻中來解讀這個城市;另一組則是以比較個人、內在的感性一面來繪畫,反映了她在澳門時期的心情。其中一組以大三巴的剪影為主題圖像,而延伸出來的拼貼畫,畫家一共創作了三十幅不同的生活圖像,從畫面那豐富、跳躍的形象中能了解到畫家所感受到的澳門當下是怎樣的。畫中包括不同生活元素如剪報、街招等,都拼進了大三巴的剪影之中,再加上牌坊上那些本來就充滿故事的怪獸,不同的生活痕跡都化成了這30幅小畫布上的符碼,似乎是一個收藏了不少秘密的地方。

 

《大三巴》

《鏡像大三巴》之一   30x24cm x 30pcs/綜合媒材/2014

 

《大三巴》

《鏡像大三巴》之一   30x24cm x 30pcs/綜合媒材/2014

 

不止是畫作中的素樸情懷與孩童想像,顯得特別容易親近,蕭媺待人亦如是。在這半年的駐場期間,她在這裡交了不少朋友,除一些藝文朋友外,還有好些是日常生活中結交的,如幫她做座墊的女孩(展覽現場有以蕭㜫畫作印布做成的座墊)、幫她借住的房子做修繕的伯伯等,而且在畫展開幕那天,這些少有涉足藝術場所的街坊朋友都來了,甚至連她最愛幫襯的豆花店李康記,也送了花牌來慶賀。裝修伯伯看了展覽後說,蕭媺把他年少時的白鴿巢畫出來了,畫中的是五、六十年代澳門的狀態,令伯伯很感動。聽到伯伯的話,蕭媺很開心。我想她並不是刻意懷舊,只是把心底裡對這個既日常庶民、又充滿歷史感的公園,應有的那種恬靜本質畫出來吧,她把整個公園都包覆在一種隔離煩囂的綠色裡。能夠深入地跟地方上的人與生活連結起來,蕭媺說這就是她喜歡到世界各地「居遊」的原因,用長一點的時間來細細品味和挖掘不同地方的特質,我想這也是她那麼喜歡澳門的原因。

 

《白鴿巢》

《白鴿巢》  80x60cm 油彩畫布/ 2014

 

牛房的「駐場藝術家計劃」雖已實行多年,不過受條件所限,每次計劃都有所不同,施援程說對計劃產生最大影響的因素,可能是難以找尋一個可以讓外來藝術家居住和工作的單位。外國的駐場計劃中藝術家的住宿或工作室,是一定得包括在內的,兩者至少有其一。這次是全靠蕭媺的學弟家借出地方,她才可以在租金天價的小城駐留。現時,空間實在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影響計劃的一大因素,除此以外,澳門對外地藝術家來說,還是有相當吸引力的,據主辦單位說,外地來的駐場申請一直都有的,預計2016年會集中進行多項的駐場藝術計劃,但一直仍是未知之素,因總是會受著很多未知因素影響,只望到時能更好解決空間問題,讓更多藝術家來停留長一點的時間,有足夠時間與這個城市對話,讓城市的藝術創意變得更多元。

 

*所有相片由施援程提供。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