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鬧要分要劃清界線,現在已經分晒,那究竟做過甚麼?」不滿舊人食老本,Eric對學社新派意見更大。「講完反離補已經沒有甚麼可以再講,現在是議題最多的時候,衣食住行醫療十幾樣,但打出過甚麼議題?作⋯
自言是「憤中」兼文青的混合體,阿信(化名)多年來都是學社忠實支持者,但也曾經「變節」。 「2009年,投過林玉鳳,是惟一一次沒有投給學社。」 「當時心諗吳、區一定入到,不如試下可否推到新人進立法⋯
近期因看到新澳門學社鬧分裂,才想起第一次撰文論及澳門民主派已是10年前的事。幸或不幸?今天重看,有些內容似乎還適合再拿來議一議: “與傳統社團不同,民主派議員向來以反對派的角色參與政治工作。反對⋯
他們或許會相信科學家所說的地球出了問題,他們也許知道現今是怎樣的一種奴隸制,但不知怎樣的他們就是沒法採取行動,相反他們能藉此更加深地去脫離社會底層的位置,也正如他們口頭上懂得說著追求公平社會及各⋯
大學畢業、在大公司有不錯的工作,阿樑和Rex三十未到,兩人都不算是政治冷感的人,網上緊貼時事資訊,知道羅立文是何人,對公民社會的想像也有心中的理想。但五二五縱使有再大的意義,接下來的街頭行動上⋯
去年波瀾壯闊的反離補運動(後來被部分人稱為「光輝五月」),澳門年青人在當中的角色可謂舉足輕重。無論是組織還是參與者,大多是年青人,可謂是二零一零年第一次青年遊行之後,澳門青年政治參與的又一個高潮⋯
2014年的反離補法案運動把澳門的社會運動帶到一個高潮,並創造澳門社會動員的歷史,一個主要由年青人發起和動員的運動,成功地把上萬的市民帶上街頭並包圍立法會,創造澳門的光輝五月天。 一年已過,澳門⋯
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無知,成為我的視界的局限。對自身所在的社會的有感無力,亦是我對的想法的局限。我只能在這兩局限之間,去看Peter Brook的《情人的西裝》(The Suit )。 妻子⋯
單純因為懸疑片而選擇觀看《叛國追凶 Child44》,沒想到在殘酷的兒童謀殺案背後隱藏著的是蘇聯社會主義引發的政治鬥爭。案情變成了一個幌子,懸疑性被削弱了很多,主角爭取自由公義的英雄主義顯得有點⋯
星期四晚,從手機上看到朋友轉發的訊息,得知政府繼「秒拆」十六浦對開的老屋後,又打算放寬漁人碼頭地段的建築高度限制。朋友催我趕在公示期結束前把意見表填好再寄回政府部門,可甚麼是「公示」?政府是怎樣⋯
中央放話「香港回歸、人心未歸」。此議或見仁見智,然而,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去看,真實的一國兩制必然是一個對立統一,國家與特區既是無法分離的一體,也始終存在著矛盾和衝突,而這不斷發展⋯
那一夜,剛滿十八歲的少年第一次看到瞬間失控的場面,學生領袖突然衝入公民廣場,大批戴著盾牌的防暴警察掩至,揮舞著警棍,驅趕受驚的人群,尖叫吆喝聲亂作一團,黑暗和恐懼猶如缺堤的洪水四處流竄。眾人慌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