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身於媽閣街的一間小小地鋪,正是本地攝影推廣團體方言社於上(8)月起免費開放予大眾使用的攝影圖書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室內擺放的攝影書類型多樣,由攝影雜誌至攝影理論、文化研究均有所涉獵。 方言⋯
生於斯,長於斯。已故藝術家、攝影家李銳奮(Frank Lei,1962-2022)終其一生在小城創作不輟,作品類型及風格多元,從書寫到影像紀錄均可見其心繫城市。本(9)月出版的《另眼相看》是他身⋯
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中有一句:「石塊曾自行移動,樹木曾開口說話。」中國則有成語「草木皆兵」。在東西方許多的文化中,都不乏將樹木擬人的例子。今年出版的攝影集《Nocturnal》(譯:《夜行者》⋯
當澳門不斷以新景點吸引目光時,攝影師Alan Ieon(楊俊榮)將注意力放到了地盤的圍板上,並出版了攝影集《圈境》。一拉開書內的風琴頁,只見圍板彷彿延綿不斷。「其實這是一個反問。」Alan介紹道⋯
翻開灰色的厚實封面,映入眼瞼的是充滿色彩的戲劇張力。攝影集《一瞥矇矓:鄭冬的劇場攝影》收錄了劇場工作者鄭冬於一九九〇年至二〇二二年間拍攝的其中129張作品。不斷變遷的劇場風景、瞬間即逝的演出…⋯
攝影小誌(PhotoZine) 近年在攝影藝術中大行其道,深受創作者歡迎。相較於傳統大開本精裝攝影書(Photobook),攝影小誌有著較低的出版門檻與較短的出版週期,從主題、內容編排等方面予作⋯
來自瑞士的攝影師Christian Lutz在2016年發表了關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紙醉金迷的項目《Insert Coins》後,將目光轉移到東方賭城——澳門。作為中國唯一合法賭博的城市,澳門的⋯
須田一政(1940—2019),一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的攝影大師名字,年輕時曾擔任日本著明劇作家寺山修司的實驗劇團「天井棧敷」劇團攝影師的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包括首部並得到日本寫真協會新人獎的⋯
咖啡廳的長枱上,放着一本本精美的攝影書;牆上貼着多幅相片,也簡介攝影書的製作過程。這名為《一本攝影書的誕生——澳門站》的展覽,由本地藝團方言社與香港獨立出版社 Brownie Publish⋯
「攝影無疑具有語言的特性/特質,但往往曖昧而不明,這又與一般語言結構有所不同。羅蘭巴特曾以俳句這種曖昧的日本文體來比喻攝影,而在我們看來,攝影可算是語言的一種變體,因此,方言社之名對應的我們對攝⋯
相片中,是一艘木舢板上掛着一塊布,布上寫有求救訊號「SOS」。另一幅,是氹仔隧道前坐滿了人——來自越南的難民。「一船船的難民來到。澳門沒甚麼地方,又不知道忽然有這麼多人坐船來,就安排他們在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