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門,小型公園和廣場的數量雖然不算少,但公共空間的環境營造,以致綠化方式卻越來越「新奇」,有時真假難辨,美醜難分。最令市民另眼相看的莫過於聖心學校門前幾棵用來種爬藤的「鋼管樹」,原來係新式「垂⋯
前陣子吵得鬧哄哄的黑沙環輕軌路線爭議,一星期總有幾次落區在黑沙環公園「打釘」,才驚覺這個社會正在急劇老化當中。 到訪公園最多的常客就是一班長者,有的三三兩兩在聊天,或散步、運動一下筋骨;有的還有⋯
今年七月,政府公佈輕軌澳門半島線北段三組走線方案,啟動諮詢。黑沙環填海區居民自發組織,群起反對勞動節高架走線方案,雖然居民對方案各有不同的質疑和不滿,但反對輕軌佔用區內唯一的黑沙環公園,郤是眾口⋯
對於聖心學校旁的植物被移走,改成8枝「鐵樹」,不少市民都感到難以理解。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在《澳門講場》解釋,聖心對開馬路的管網在較淺層位置,擔心種大樹將來樹根影響管網,所以將原來的灌木移走,改⋯
從何時起,小城的公園不是成了奢侈品,就是變成犧牲品。樓下的公園、街角的休憩區、社區的公共空間必須讓位,讓位於任何理由,可以是輕軌,可以是夜市、油站、街市,甚至更義正辭嚴的住屋需求。為何黑沙環居民⋯
城市的高樓及石屎地越來越多,沙地已經絕跡,草地也只有公園裡的一小塊,而且新式的休憩地,都是把空間鋪地磚,把原本的沙地覆蓋,要大花錢去弄之餘,也令到寸草不生,那些違反自然的做法,也只有我城做得到⋯
澳門的公共空間資源本就十分有限,公園本應讓儘量多公眾均能享用,然而澳門的一些公園,却設下各式各樣的禁制,在入口處即可見到,使公園彷如「禁地」,許多本來應在公園裡做的事情,如:躺在草地上、小朋友踩⋯
來自台灣埔里的蕭媺,一直生活在山裡,來到澳門作駐場藝術家的這段日子裡,依然保持着每天都要去公園,親近一下大自然的習慣。先是在清晨的時候去住處附近的大炮台,那個時間都是本地人,沒有遊客,所以很舒服⋯
輕軌澳門半島北段走線諮詢至今已逾一個月,反對支持雙方謾罵聲不絕,政府、社團、居民混戰一團。本應是造福社區的大型基建工程,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演變成泥漿摔角戰。不論結果如何,整個社會,尤其是黑沙環填⋯
見證著原來臭氣薰天的大坑渠,好不容易變成今天鬱鬱蔥蔥的黑沙環公園,也是區內超過六萬人惟一的公園。輕軌突然而至,打破了區內不少居民原來平靜悠閒的生活。為了保住公園,懼怕地下工程影響大⋯
覆蓋率方面 輕軌並非高運量交通工具,按照現時設計,最大單向運量1小時只可載1.4萬人次,關閘出入境人流平均每日超過20萬人次,未來相信有增無減。可以想像單是應付關閘人流已很吃緊,黑沙環區的乘客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