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澳門半島北段走線諮詢至今已逾一個月,反對支持雙方謾罵聲不絕,政府、社團、居民混戰一團。本應是造福社區的大型基建工程,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演變成泥漿摔角戰。不論結果如何,整個社會,尤其是黑沙環填海區的基層居民都已付出代價:居民被標籤、社區被撕裂,裂痕長存。如政府最終強行採用勞動節大馬路走線,勢必引爆公民抗命,創傷更無法彌補。
造成今天的局面,歸根究底,乃是政府和居民之間沒有信任,這也是今次諮詢徹底失敗的主因。不信任是源於居民的野蠻無知?還是政府的「專業」專橫?
官方前期民意研究空白 社團民調誤導研判錯誤
輕軌澳門半島北段走線絕非今天才提出,從最初二零零五年首次公佈的沿海方案,至二零零九年改走馬場東,至今年才突然拋出的勞動節大馬路方案,三方案都離不開黑沙環填海區,近十年的時間,不論是技術研究,還是民意調研,都有充分時間進行深入分析,以海量數據向社會說明問題,說服社會。但縱觀今次諮詢官方拋出的各式諮詢資料,技術數據欠奉,更遑論民意分析。政府常把前期研究掛在嘴邊,那在過去數年間,官方可有做過前期民意研究?
東北坊會年前曾公佈一項問卷調查,據說區內居民支持「整治」黑沙環公園,但深入研究其中便知不可作準,直接套用在這次輕軌諮詢上。的確,當日居民被問及是否希望透過整治公園增加設施,這等問題誰會反對?這種沒有說明前設的問題設計,猶如問「亞媽係咪女人」?未調查已可預知答案。若當日問卷上關於公園整治的部分有個大前提,如輕軌佔用公園面積、部份設施要移入地下,那會否出現大比數的支持?
對公園的整治調研,因何不問公園的使用者?而是問其他人:需要車位嗎?
如果官方是依賴這麼一份「民意」而提出公園整治,盲婚啞嫁下,錯誤估計區內居民和公園的關係,特別是對公園的真正需求,諮詢時出現強烈民意反彈,實屬理所當然。
數據欠奉解釋空泛 預設立場介紹傾斜
在諮詢啟動前後,不論是立法會小組,還是區內居民,抑或社會人士,均指出政府提供的資訊不足,尤其是馬場東方案、勞動節大馬路方案、沿海方案的優劣對比,只是用「較理想」、「較低」 、「十分嚴重」、「一定影響」等空泛字眼,在噪音、交通、景觀,乃至施工期對區內居民影響等等各方面,全無數據分析。重要的大型基建工程,沒有公佈數據分析,僅是單憑技術官員以專業口吻告訴民眾:有「一定影響」、相對「較低」、「較理想」,保證「零影響」。試問這種專業傲慢又如何取得居民信任?誰會相信社區內有大型工程在開工,郤是「零影響」
在官方的諮詢文本,以及公眾諮詢會的介紹,都用了很大篇幅推介黑沙環公園整治:三組走線方案內容在諮詢文本內只各佔一版,但黑沙環公園整治卻佔了兩版:諮詢介紹上,公園整治的介紹也佔了相當長時間,幾乎讓在座者誤以為諮詢的只是公園整治。
觀乎三組走線方案,黑沙環公園整治是和勞動節走線綑綁在一起,政府把黑沙環公園整治放在諮詢重點,重中之重,不斷就公園整治作出解畫,但對於同樣會因走線而影響現存康體設施的沿海走線方案,政府郤從來沒有提供任何海濱整治方案。司馬昭之心,惹人質疑。這又怎怪得居民、議員、時事評論員質疑硬銷、「露骨」。明顯的預設立場,懷有已定目的的諮詢,又怎可說服居民相信這不是假諮詢?既然知道諮詢是有既定立場,不懷好意,居民必然對官員的各種解釋都聽不入耳,你有你講,我有我罵,不信任局面從一開始已形成。
語言偽術遮掩破壞 吞吞吐吐前後矛盾
從啟動諮詢至今,官方都以重整、整治等字眼來宣傳、解釋黑沙環公園方案,從字面上理解,不論重整還是整治,理應整後要比整前好。這如同女人整容,若越整越醜,何必多此一舉自討苦吃?
且看官方公佈的公園重整賣點:一、預計完成重整後,黑沙環區的社區設施面積可以增加至四萬七千平方米,即原公園面積一倍左右;二、利用黑沙環中街地下空間建設三層公共停車場,預計可提供約四百五十個車位。
公園面積多一倍,確是很令人振奮的數字。但仔細看看:增加的面積全在地下,據官方諮詢文本公佈資料,現設於地面的社區設施,如圖書館、兒童遊樂區等,届時將置於地下,撇開公共設施讓位交通移入地底,車行地面人落地底是否符合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這個暫且不說,只問一點:那騰空了的公園地面空間用來做甚麼?
翻遍整份諮詢文本都無法找到答案,只在勞動節高架走線的介紹中有一句:沿黑沙環公園而行;而報章所載的不同方案比較表則稱:在公園邊緣而過。
究竟勞動節走線會「佔用」多少公園面積?「覆蓋」多少公園面積?在官方公佈的首批資料以及諮詢文本中完全找不到答案。當居民在首場公眾諮詢會上叫出不要天橋底公園的訴求後,官方才吞吞吐吐拋出數字:佔用一成公園面積;公園闊三十米,軌道闊十米,覆蓋了公園的三分之一。
筆者曾觀察氹仔段輕軌,以黑沙環公園的長度評估,届時公園內的軌道石屎柱必不少於數十根,甚至過百根,所謂佔用一成面積,應該是各根石屎柱面積相加吧?如此,又豈止佔用一成?有人說,柱和柱之間的位置是可以再利用的,如做球場。但是,請思考一點:公園沿線皆是民居,軌道進入公園後需要降低高度,以減少對附近低層住宅的影響,尤其是保障居民私隱,如此一來,又低又不見天日的天橋底,究竟還有甚麼用途?這點,還真要提出天橋底功能多、不怕日曬雨淋的技術官員多多出謀獻策。
美侖美奐的模擬圖,自然無法讓居民感受他日置身天橋底下,頭壓一片天的感受。因此,居民並不賣帳。官方說軌道覆蓋公園三分之一,如此說來,軌道又豈止是「沿公園邊緣而行」?究竟輕軌佔用公園多少面積?官方似乎一在變戲法,說法反覆,諱莫如深。
諮詢啟動之初,運建辦沒有坦誠公佈佔用公園面積數據,連效果圖也是在社會各界三催四請之下才登場;所謂「整治」,不外是對輕軌佔用公園面積的補償方案。在今次諮詢中,「整治」二字似乎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言偽術,有意遮掩對公園的佔用和破壞;輕軌穿越整個公園,佔用一成面積此說是否成立,居民心中有數。建立信任困難,但打破,則輕易而舉。官方一再吞吞吐吐一再施以語言偽術,不單錯失初期最佳解釋時機,還將原本已很薄弱的官民互信徹底摧毀。
挑動群眾鬥群眾 撕裂社群最可惡
官方就輕軌北段走線一再和不同社團舉行諮詢會,此舉本無可厚非,輕軌關係全澳居民出行,理應廣聽民意,問題是,非黑沙環填海區居民是否明白公園和整個社區居民的關係?官方在介紹時是否有提供相關資料予與會者參考?在訊息對稱的情況下作出支持與否的表態?正如關翠杏議員接受訪問時所講:「不少議員都認同勞動節方案覆蓋率較高、成本較低,從居民出行的角度效益較高,是相對優越的方案。但當日在座的議員中,居住黑沙環的不在多數,如今聽到居民的聲音,政府不能一意孤行,即使有『最好的效益』亦需民意支撐。」
數十場的社團諮詢會,本應是體現政府的落力諮詢,但看在已不信任官方的區內居民眼中,此舉就變成「玩孤立」,人多欺人少,心理上便對區外支持者,乃至相關社團產生反彈,形成社群撕裂局面。
劍拔弩張之際,偏偏又發生南澳花園諮詢會事件。居民質疑社團刻意隱瞞,社團堅稱無欺騙,事件已成羅生門,在此無意探究其真相。只指出,此事是區內居民和官方,乃至社團關係破裂的轉折點,也是導致翌日公眾諮詢會上居民粗魯對待官員和支持者的不理性行為的前因。另一方面,近日不斷湧現大批「熱心居民」致電澳門電台,力撐黑沙環公園走線,力斥反對者自私無知,謾罵聲震天。一連串事件,更令區內居民深信政府一系列社團諮詢是在玩挑撥、玩孤立,反彈更大。
在沿線居民群起保護公園之際,官方突然拋出軌道可建在公園旁行人路,表示此方案會鏟走車位和行人路,要求居民在公園和車位間選擇。此舉又會衍生區內駕車人士和公園使用者的矛盾,催化區內居民反彈情緒。澳門政府一直標榜和諧社會,但如今為何卻一意孤行破壞社區和諧?
本應是平等對話、理性討論的諮詢,被激化成一場泥漿摔角,社群撕裂,社區撕裂,諮詢竟成了分化社會的戰場。
政府耍市民 市民是知道的
事件發展至此,不單信任瓦解,更誤會深築,諮詢那怕再延期一年,也無法解開死結。一些本應可從技術層面進行理性分析,理性說服的議題,如居民擔心公園整治向下挖三層會影響樓宇結構,重現善豐花園事件等,以目前居民對官方的極度不信任和抗拒,根本無法開展。任憑技術官員說破舌頭,即便拉專業團體「落水」,做說客,也無法解除居民的疑慮和恐懼。在此局面下,若然政府強行上馬,惶恐居民以及不願失去公園的居民等勢必背水一戰,激起公民抗命。
上周日,香港前渠務署副署長徐偉退休,接受記者訪問時回顧曾參與的大型基建諮詢工作,香港大型基建也是處處碰壁,徐偉對諮詢深有體會。他說:「要有交帶,要有具體回應,唔可以呃人,政府耍市民,市民是知道的,對整件事絕對無好處。」
徐偉的這番說話,很值得本澳的技術官員思考。
此外,面對居民的質疑,官方常掛在嘴邊的回應便是輕軌不宜再拖。無疑,輕軌帶來的集體運輸系統有利舒緩本澳捉襟見肘的公共交通系統,但它是否一帖能醫百病的良藥?筆者絕對不抱希望,儘管負責官員把中運量的輕軌說成是高運量,相信稍有專業常識的讀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更何況,因工程緊逼就可以不顧一切後果上馬?這和「發展是硬道理」屬同一荒謬邏輯。為急上馬而犧牲居民社區環境,撕裂社區,這豈是天天喊提升居民生活素質的政府應有所為?
運建辦希望建一條覆蓋面最大的走線,出發點是善意的,問題是,最好的技術方案,終歸還是要交予居民使用才得以落實,在進行技術考量時,不應脫離「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行遠一點乘搭輕軌以保住公園,還是捨棄公園要輕軌這個不屬技術範疇的議題上,因何不把選擇權交還區內居民?而是一廂情願地以技術為依歸?莫非技術真要壓倒人性?
政府能否化解這次危機,一重誠信、二重透明、三重官員心態,能否放下菁英主義的狹隘。欠缺民意基礎,強推方案,根本無法說服居民,無法取信於民,自無法取得居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