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結束的「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中,有幾部電影幾乎一票難求,台灣紀錄片《灣生回家》便是其一,它同樣也感動了許多澳門觀眾。事實上這部片自2015年10月開始,全台灣陸續有68家戲院上映,也⋯
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首映作品為香港導演張經緯的新作《少年滋味》,該片播出後引起現場觀眾不少共鳴與回響,導演親來出席開幕,並於放映後與觀眾對談,交流氣氛熱烈。 張經緯似乎特別關注少年的⋯
一年一度,真正屬於澳門人的電影節「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將於明天開鑼了。今屆作品同樣出色,在此為大家推介部份很值得一看的劇情片和紀錄片。 《再見不見》 近這十年,不少熱⋯
年輕人應看這片,因為主角們大多很迷茫,但他們對自由、對人生意義都有個人的演繹。家長應看這片,會明白為何年青人會愈來愈不開心。——沈祖堯 聽說張經緯是因為我非常喜歡的《KJ音樂人生》,他拍音樂,拍⋯
澳門大學(澳大)「傳播週 2016」下午於大學人文社科樓 (E21) 舉辦放映交流會,播映以採訪「雨傘運動」期間之記者為題的紀錄片《撼動》,並邀請主理此片的前無線新聞主播李家文和前香港電視新聞總⋯
在澳門看電影,我們大多數的選擇不外乎港產、台灣、日韓或來自歐美等電影,內容一般以愛情、警匪、或家庭倫理等主題的類型片。至於紀錄片,相信在不少人心目中仍大多存著「跟著草根階層拍攝日常生活去了解他們⋯
入門影迷 少年滋味 2016, 78min,張經緯, 香港 金馬獎導演張經緯繼得獎作品《音樂人生》後,在躁動不安的社會氣氛下,鏡頭從破世界紀錄的萬人音樂會合唱《快樂頌》開始,跟拍九位愛音樂的年輕⋯
曾經在某一些時刻,自認為我在傳媒專業學習這麼些年,對於主流媒體的一些小伎倆已經有了識破和抵禦的能力,直到我與英國刺青師Kerry-anne Richardson交談之後。 基於對刺青的濃厚興趣⋯
從回歸前年代開始,澳門電影全賴一班熱心人士的努力耕耘,一直走到今天。現在,「電影」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八大文創範疇之一,政府的政策將如何回應現實?是次講座,邀請了幾位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本地電影工作者⋯
台灣對很多香港澳門人的普遍印象,相信都離不開很多美味小吃的夜市、充滿文藝氛圍的書店、咖啡館、九份、淡水、101大樓、墾丁,還有馬英九、阿扁、國民黨、民進黨,當然還有讓人勾起少年往事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