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k向我們展示的澳門,既非賭城澳門,也不是亞洲有名的旅遊城市『小葡國』;那個澳門,既不是教堂與廟宇林立的澳門,也不是一個近年直線冒起的粗拙新區——那是一個日常的澳門,」說起李銳奮的作品⋯
「我覺得他的藝術觀念和他的性格很像,」說起好友李銳奮,作家兼影評人梯亞這樣形容說。「創作時,如果真實、真誠跟藝術創作的手法、觀念有衝突時,我覺得他會讓步給真實、真誠。有時人可能會為了觀念上的事或⋯
「最懷念是那種年輕、追夢,一起背著背囊,傻更更地去識人,又不懂法文,跌跌撞撞地去看展覽、看電影、找工作,其實很自由!無憂的青春歲月自由在法國追夢做自己。」當年與李銳奮同時在法國留學的黃肖萍覺得⋯
大學那些廿歲年頭,少不更事,寫過一些已經忘記作業主旨(是影像日記嗎?)的小文章交給你,你打了頗高的分數。我問你覺得怎樣?你用鼻音笑呵呵的說:「hmmhmm~~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啦⋯
二零零一從杭州退學回澳 報讀理工視覺藝術學院 阿奮(李sir)當時是攝影課的導師 你介紹我入婆仔屋藝術空間工作 從此 我的藝術生命進入另一個時空 爆炸式非線性地展開都因為你 認識很多重量級的藝術⋯
因應疫情的發展,現時本澳對部份地點及人士實施封控措施,並就黃碼人士制定相關指引。被問及政府一邊呼籲持黃碼等風險人士減少外出,同時該類人士仍可上班及須在「黃碼期」內外出做4次核檢,相關政策是否存在⋯
受密碼保護的文章不會產生內容摘要。
⋯在《在生命的關鍵決定: 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1一書中,作者彼得.尤伯在封面介紹中提及核心問題,為何即使經過「病人賦權革命」(patient empowerment)的洗禮,在強調病人自主⋯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但當人真正面對疾病時,都是恐慌的。在生與死之間反覆橫跳的癌症病患,未必對「預設醫療指示」或病人自主權有所認識,卻對生死預示有所感悟:不想久活,但求「好死」。 幸得癌症病⋯
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發達,不少以往視為絕症的疾病都可以治療或控制,即部分疾病到了末期,現時醫療科技還可以提供「維生治療」如人工呼吸、心肺復甦術等使生命延續。然而,當疾病不能逆轉,這些維持生命方式延長⋯
癌症一直高企澳門十大死因之內。每當一般人聽到癌症時都會感到不安以及恐懼,更不用說當醫生宣佈自己罹患癌症,大多數人都是混亂、焦慮的,面對癌症的某些心態和想法上,也常不自覺地被悲觀的心態牽著走。然而⋯
澳門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課程副教授關志輝其中一科研興趣是死亡(Death Studies),是故向其請益有關病人自主及澳門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可行性。「大多數人都會相信:如果我人生去到一個階段,即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