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新馬路

011 回家 紙本月刊

文:潮汐/攝影:LALA

網址:https://aamacau.com/?p=7174

時間:2014年03月13日 14:14

新馬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現時大家避之則吉的地方。新春期間一連多日的人潮管制,更是小城近半世紀以來聞所未聞的事件(對上次可能是「一二三事件」時,新馬路實施宵禁)。人流又帶動舖位升值。2010年10月,香港財團以超過2億元收購龍記酒家物業;2011年,龍記結業。新馬路的老店結束潮亦從此拉開序幕:龍記「鄰居」義順被迫搬離老舖,然後以月租十多萬在新馬路另起爐灶;風光攝影電業行去年被業主收舖、裕利餅家今年初靜靜結業……不計其數的老店相繼「被消失」……。

DSC_2622

舊時風貌

根據記載,澳葡政府1908年起開始徵收並拆卸新馬路沿線的私人物業。1913年至1918年,開始分段招標,或修築道路,或興建商舖。該工程以議事亭前地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北往內港路段的工程以接直彎曲小巷為主,南至南灣路段的工程以剷平山崗為主。1918年,新馬路工程竣工。澳葡政府將議事亭前地至內港路段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議事亭前地至灣路段命名為「美副將大馬路」。後來統一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市民稱之為「新馬路」。

昔日的新馬路,多姿多彩:中央酒店、國際酒店、顯記餅家、英記茶莊;可以說,能在新馬路「插旗」的盡是地標、名店。同時,平安戲院(今 ESPIRIT)、清平戲院、域多利戲院(今大豐銀行大廈)三間戲院亦令新馬路非常熱鬧。據已在新馬路數十年的「風光攝影電業行」老闆劉華樂憶述,當時新馬路盡是鄉紳貴冑,不少明星亦會到攝影行拍照。

「我住長江頭」——昭信洋服店

「當然是以前的新馬路舒服!」昭信洋服的陳師傅說。「人少,不用迫,車又不多。以前哪有這麼多車?空氣也好多了!」昭信洋服是新馬路僅存的老店之一,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現夾在兌換店和珠寶行中間。裁縫陳師傅在昭信逾半世紀,見盡新馬路變遷。「現在本地人都不走新馬路了,會繞路走。只有內地人會走這邊。」

這是一個星期二。我們透過洋服店的玻璃門,看着街上的人群如流水般不斷前行,絡繹不絕,與西裝店內的安靜形成強烈對比。「何厚鏵小時候也來做過西裝!」陳師傅突然說。「那是他出國留學前。那時候很多人都會做一套正式的西裝。」現在還有來嗎?「沒有了。」

昭信店面很簡單:兩個玻璃櫃後放着木架,架上放着一匹匹的布料。有素色,也有花紋的,都是洋服常見的顏色。店很安靜,一直沒有客人,但在興盛期店內共雇了三十名員工。「以前新馬路還有一間「錦輝西裝店」。現在那舖位是周生生了。」怕業主收舖嗎?「要收的話也沒辦法,始終要還給人家。沒理由不還給人家。」陳師傅喃喃道。

「時代是這樣,輪不到你喜歡不喜歡。」同在店內,一直安靜的裁縫李師傅突然說。

DSC_2376 DSC_2536

「我住長江尾」——李錦記

近十六浦一段的新馬路則早已十室九空。門外盡是地產廣告。以前十六浦是碼頭,那一帶甚是興旺。由於當時漁業蓬勃,澳門又位處鹹淡水交界,海產如螃蟹等甚受遊客歡迎。後來漁業息微、碼頭搬遷,那一帶的人流便日漸疏落。但該處仍有不少跟海產有關之老店營業,成為一道難得光景。李錦記便是其中之一。

「這舖有九十多年了。」李錦記的資深大掌櫃威叔說。店位於國際酒店對面,附近有十六浦酒店,在澳門已有九十多年歷史。「舖是租回來的。月租幾百元,很便宜。一直也沒有加租甚麼的。」業主是?「何賢。知道這名字嗎?」威叔笑道。

威叔自50年代便在新馬路「打滾」,先在皮箱店工作。「就是現時齒香餅家的位置。」期間親歷不少歷史事件。1966年一二三事件,示威群眾把噴水池前的美副將銅像拉倒。澳葡總督隨後頒令戒嚴並實行宵禁,令不少新馬路店鋪生意大減,「但行李箱的生意很好。」威叔笑道。「因為個個打算走佬!」

今天,一二 .三已是歷史,碼頭也不在附近了,人流不多。「多是遊客,本地人一般都不來這邊。」但也有例外。「她九十歲了,比我還老,幾乎每天來。我說辛苦了,叫工人過來便好。她說要來看看我還在不在。想來可能是她想告訴我,她還安好吧。」

之前有消息指,十六浦計劃在酒店旁興建購物商場,已向政府申請,爭取一五至一六年落成。會擔心帶旺人流後,業主加租或收舖嗎?「這是遲早的問題吧。」威叔苦笑道。

「每項投資都有計算。不會平租。我想沒這歌唱了。除非自己舖。附近那鐘錶舖是自己舖才能支持這麼久。這邊有些舖月租也兩三萬了。以前才幾千元。要很深利,像化妝品。手信業,有多少間鉅記咀香園?」

DSC_2599 DSC_2434

會不捨嗎?「也有一點心酸。」

「我在這太長時間了。舊時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是兩回事。」八十歲的威叔淡淡的道。

威叔桌上有不少舊相片集和店的歷史資料。即使是哪年颳過大颱風,威叔也能即時拿出資料,如數家珍的跟記者娓娓道來。

威叔桌上有不少舊相片集和店的歷史資料。即使是哪年颳過大颱風,威叔也能即時拿出資料,如數家珍的跟記者娓娓道來。

DSC_2341

DSC_2557

DSC_2619

後記:

受惠於自由行政策,今日的新馬路遊人如鯽,金光一片,卻再沒有人理會德成按,也再沒人理會同屬世遺建築的民政總署。中央酒店早已失去昔日的光輝,國際酒店形同廢墟。昔日戲院掛着的大型汽水廣告牌也未能留住;清平戲院只剩下外牆上銹色斑斑的四個大字,以及一大堆「只聞樓梯響」的活化計劃。

新年迫爆新馬路的情景歷歷在目。繼「公交專道」、旅遊局「論區行賞」步行路線後,當局實施了「人潮管制」。或許將來「大型商場」、「行人專區」等等會陸續有來。新馬路正從過去不斷蛻變。明天,新馬路會變成怎樣?

訂閱每月紙本

「街道風貌不應被當作佈景來消費,它源自「一種生活和工作的持續過程,日常經驗的逐步累積,一種周遭鄰居和眼前建築明天依然會存在的期待。當這種連續性中斷時,城市就喪失了靈魂。」——Sharon  Zukin,《裸城》

陳永漢攝 1999年

陳永漢攝 1999年

陳永漢攝 1999年 (2)

陳永漢攝 1999年 (2)

陳永漢攝 1995年

陳永漢攝 1995年

陳永漢攝 1995年 (2)

陳永漢攝 1995年 (2)

陳永漢攝 1992年

陳永漢攝 1992年

陳永漢攝 1982年

陳永漢攝 1982年

新馬路上的市政廳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

新馬路上的市政廳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

新馬路臨街商舖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館藏

新馬路臨街商舖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館藏

雨中三輪車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

雨中三輪車 約20世紀中期 民政總署

鳥瞰新馬路  1950年  李玉田拍攝  民政總署提供

鳥瞰新馬路 1950年 李玉田拍攝 民政總署提供

陳永漢攝  1996年

陳永漢攝 1996年

陳永漢攝 2012年

陳永漢攝 2012年

新馬路上的國慶牌樓  1960年  李玉田拍攝

新馬路上的國慶牌樓 1960年 李玉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