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唔識葡文 飛文基︰我們如何交棒給下一代?

033 消失中的澳門之子──土生葡人身份認同和文化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相片:Leonor Rosario 提供

網址:https://aamacau.com/?p=26843

時間:2016年02月2日 18:18

從父親手上接捧,飛文基(中) 此後一直是土生土語話劇團的靈魂人物。

從父親手上接捧,飛文基(中) 此後一直是土生土語話劇團的靈魂人物。

如果說土生土語 ( Patuá ) 因為跨代斷層面臨消失的危機,是意料中事。 誰也沒想到澳門回歸只是短短十多年,變化雖大,但土生族群已經為語言、文化傳承,甚至族群會否消失而憂心忡忡。這對於標榜數百年來中西文化共融的澳門來說,是否也意味著多元文化變得不再多元?

「你是不是中國人?」這句說話乍聽起來,以為中港矛盾的「花生」又來了。然而,套在澳門土生葡人身上卻反映出自回歸以來澳門急速變化,加劇了土生葡人的身份認同混亂的焦慮。澳門土生協會理事長飛文基曾經問過很多年輕一代的「土生仔」這個問題,「佢哋有啲會答自己同中國人無乜大分別,有啲又會答,我唔識講葡文,但我係土生葡人。」

玩得夠放、以幽默抵死的手法諷刺時弊是土生土語話劇多年來的特色。

玩得夠放、以幽默抵死的手法諷刺時弊是土生土語話劇多年來的特色。

每年公演之前劇團都要切燒豬拜神祈求演出順利,中西合璧的土生文化可見一斑。

每年公演之前劇團都要切燒豬拜神祈求演出順利,中西合璧的土生文化可見一斑。

來自書香世家的大律師飛文基,父親是澳門著名作家、教育家飛歷奇,著有《黑夜在十二月降臨》、《朵斯姑娘》等多本葡文小說,其中《大辮子的誘惑》、《愛情與小腳趾》更被先後改編拍成電影。除了繼承律師行的衣缽,自小受文學薰陶的飛文基更從爸爸手上接捧,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土生土語話劇,編、導兩忙, 就算平日工作再多,每年一劇總少不得,是澳門藝術節其中一個最令人期待的本土作品。以話劇為媒介,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重新認識這種屬於澳門本土的古老語言,亦因如此,他對於文化斷層的憂慮亦更加心急。

「新一代土生葡人面對的環境跟以前完全不同,挑戰很大,在澳門生活要同人競爭,這就一定要識中文。」飛文基說,越來越多土生葡人寧願學中文,英文,都不學葡文。如果一代人母語的連結斷掉,便可能再尋不回土生文化和身份認同。事實上現在很多家庭已出現斷層,隨著血緣的疏遠,現代生活的同化,有的只能從名字當中看到土生的連結,有的可能連這個也消失了。「學好中文不是壞事,而且是應該要讀中文,但不能夠忘記自己是由葡語產生出來的群體,如果土生葡人失去葡文,係太可惜、太可惜、太可惜啦!」

「我哋仲應唔應該教下一代自稱是土生葡人?有無機會可以傳承土生葡人文化?我哋呢一代人點樣交棒俾下一代?支棒去咗下一代,可能已經唔同咗色。原本綠色的,現在變成紅色。變色就一定會變,問題係有無支棒在手?有的話,點樣交?」

對飛文基來說,澳門的「靈魂」是多元文化,薪火相傳是這一代土生葡人的責任和使命,「文化共存不能夠忽略某一邊,本身存在既嘢唔好失傳咗佢,否則就好可惜。」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