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當今政府的保育態度【來論】

059 社會公義與社工 愛都酒店及新花園泳池保育事件簿 紙本月刊

文:文盲

網址:https://aamacau.com/?p=45802

時間:2018年03月29日 16:16

我們自以為了解荔枝碗船廠。但或者,我們現時對它的了解,還是太少。

我們自以為了解荔枝碗船廠。但或者,我們現時對它的了解,還是太少。

我們自以為了解荔枝碗船廠。但或者,我們現時對它的了解,還是太少。

根據《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諮詢文本中的「價值陳述」,船廠片區的價值有「親山親水」、「造船工藝」及「村落形態」。親山親水大家有眼可見,造船工藝在近年相關工作者的大力推動下公眾亦開始有所接觸,但「村落形態」呢?這塊卻是空白得可憐,在文本中被不足三行字句就輕輕帶過。

根據諮詢文本,荔枝碗在1853年的文獻資料中提到已形成村落,又指1965年至1966年的《澳門工商年鑑》中已載有信榮、周家、范九等六間船廠已設於荔枝碗。可見村落的歷史比現時的船廠片區來得悠久。究竟船廠尚未興盛前,村落是怎樣的?本是寧靜的村落變成繁盛船廠片區,再見證船廠漸漸沒落,居民的心情如何?他們喜歡船廠嗎?喜歡海嗎?跟山上的葡軍有否互動?為何多年來會留下來?這一切一切,細節的紀錄仍然太少。

這正正是為何荔枝碗村還不能拆。因為一但被拆,一被規劃,有關的資訊將永遠灰飛煙滅。消失的不只是荔枝碗村,還有澳門重要的歷史。路環居民如何與葡兵互動透露着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的殖民關係。這些故事本來市民就所知不多。還有居民如何與正急速發展或沒落中的行業互動,是澳門恆久面對的議題。面對工程、面對發展,究竟荔枝碗村的居民如何與船廠互動?當中若詳加研究,或可為今天的我們帶來啟發。

消失的不只是荔枝碗村,還有澳門重要的歷史。路環居民如何與葡兵互動透露着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的殖民關係。這些故事本來市民就所知不多。

消失的不只是荔枝碗村,還有澳門重要的歷史。路環居民如何與葡兵互動透露着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的殖民關係。這些故事本來市民就所知不多。

但我們傲慢地認為自己都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們真的知道嗎?這樣的自信是從哪裏來的?或有人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但居民的聲音,居民的記憶為何不重要?事實上,正是因為現時文物的形象皆由官府定義,澳門文物建築的形象往往非常「士紳化」。鄭家大屋是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盧家大屋是賭王盧九昔日大宅,兩者被「七十二家房客」租住的歷史被縮小再縮小,成為甚麼「荷花茶品茗」、藝術節昆劇或中國古典舞蹈舞台。愛都酒店壁畫「下流」故建築不值得保留,民居渡船街一號不獲評定。你若問為何澳門人不關心歷史,會在文物建築上塗鴉,正正是因為官府從沒讓我們覺得歷史建築與我們相關。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酒店、民居要拆,我們曾經歷的生活記憶,官府要抹殺;被留下來的那些建築、形象,又跟我們何干?

事實上,不少學者早已指出,政府及統治集團都有控制空間含意的意圖,甚至用以鞏固自身的領導地位及城市的意識形態。「城市想像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間,是那些高尚文化、國際性文化和景象的空間」(Hall, 1997)——保留,是因為有錢、有地位;「蟻民」的不值一提。而有關空間的決策皆採用由上而下的形式(Top-down approach)決定,由官方作主,「蟻民」只能順從,文化特質亦可能變得從中上階層對美及品味的理解出發,變得「一體化」。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就是能夠違背他人意願,讓他人順從自己意願的能力。綜觀澳門的文物保育方向,不論是拆與不拆、如何保留、如何活化等,政府都無視民間聲音,展示權力的慾望都顯而易見,表露無遺。

荔枝碗是澳門重大工業的遺址,為澳門作出過不少經濟貢獻。的確,荔枝碗片區有這一面,但它絕不只有這一面。保留荔枝碗村,不只是因為我們已知的有關船廠的故事,反而是因為我們尚未知道的仍有太多,特別是村民的故事,值得我們發掘。這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多年來的有跡可尋。新任文化局局長如何一洗局方頹風,展示出應有的人文精神與文化人原則,就看她往後處理文物的魄力,我們措目以待。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