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法及城規法相繼實施後,有關土地運用的討論再次變得熱鬧起來。「公民門徒」舉辦名為『「來自土地的你」──土地正義與神學』的活動,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通識及文化研究課程講師駱頴佳博士主講,另亦邀請了劇場導演、演藝評論人莫兆忠先生,以及大學講師、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先生參與討論。活動中,駱頴佳以「想像」為主題,分享了有關土地資源運用的思考、城市空間的想像性、宗教角度先知性的空間想像、社會的睦鄰性等,反思「想像」的可能性。
駱頴佳先帶出了港澳兩地的不同。他認為,在澳門依然可以找到小攤販、有人情味的小舖;但在香港,小舖已經開始消失不見。他以「不怕迷路的城市」來形容澳門,是因為澳門仍然有值得很多充滿歷史價值的建築,但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建築亦開始慢慢消失,漸漸被人忽略。
面對現今社會的大氣候,駱頴佳認為公民必須發聲,發揮公民力量。他舉出先前的「五二五反離補大遊行」及「五二七包圍立法會行動」為例,如市民徹底認識高官離補法案一樣,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建立澳門人對土地的意識。
駱頴佳認為,「想像」對於運用土地資源很重要。他指出,沒有誰說過土地必須要蓋娛樂場、高樓大廈等,「同樣地,文化創意也很重要,澳門人要發掘出只屬於澳門人的故事,不要讓主流意識被政府和地產商霸佔,控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另外,有關城市空間的想像性,他認為現時本土意識逐漸抬頭,反映出現代人的想像和追求。他亦提到了有關想像的顛覆性,「我們其實可以以另類或非主流的目光來看現實處境,探索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並親身參與在想像之中,如香港菜園村事件中,居民親力親為下田耕種,與土地親密接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宗教信仰方面,駱頴佳提出「先知式的空間想像」:「在聖經中,先知的存在實際是要製造想像,孕育出以色列人的另類意識,提供另類的可能性,活出信仰的另類性,而基督徒的責任亦包括喚醒身邊的人,全面關注社會。在舊約申命記中所指出的後殖民空間,其實是一個被救贖、多元化、合理平衡的空間,上帝要以色列人合理分配資源,不只平等對待以色列人,也要平等對待寄居者,切勿遺忘歷史記憶。」
再者,駱頴佳亦提到要保持社會的睦鄰性,他指出基督徒的空間政治應要促進空間能夠平衡地、人性化及多元化發展,對抗單一化的城市規劃。另外,他亦指出,土地並不只有政治價值,還有文化、藝術價值等,建同建構只屬於澳門人的澳門土地回憶。
而另一位講者莫兆忠指出,現代人的想像力開始消散,常常以為想像即是夢想,而夢想即是不能實現。他認為,政治想像覆蓋了文化、生態的想像。他說:「人們時常爭論釣魚台究竟是屬於誰的,其實說到底,釣魚台是屬於候鳥和大自然,相信不會有人反對吧。」他亦反問,究竟澳門人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呢?
李展鵬認為現在的想像太單一化,彷彿已凝固了,動彈不得。他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真的能夠代表那個地方的城就?而想像就是一場爭奪戰,不少概念現時已被其他思想霸佔,我們應加深對土地的認識,土地不應該只有博彩事業和房屋,還可以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想像空間,思考土地空間的合理利用。」
有參與者表示從小就教育在一個主流的框架下成長,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似乎已被定型,而近幾年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慢慢的尋回自己的想像。他問道為何自己從前察覺不到想像的必要性,是否與自小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駱頴佳回應指出,由於當年殖民地政府的統治和教育,令到居民不知道自己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每一件事都能引起想像,最重要是訴說著每個屬於澳門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想像的空間,反映了環境和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亦有參與者提到了活化的定義在現今社會中已被定調為單純發展其經濟價值。三位講者都提到活化其實是被人利用了作為旅遊景點、經濟發展的概念,而事實上活化是指和周遭的人和環境所產生的化學作用。他們亦提到,基督徒在參與社會事務中,不應偏左或偏右,而應以信仰耶穌基督為力量,產生出新的另類性,重新解析對於民主自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