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無期望 仇國平︰政府缺乏遠景

2013-11-08 施政前瞻?遠景何處! 專題報道

文:殷憂

網址:https://aamacau.com/?p=5380

時間:2013年11月8日 10:10

特首將下星期二發表施政報告。然而,闡述來年政府施政重點的一份報告,對市民來說,除了派錢之外,好像已經沒有什麼可期望。難道特區政府除了派錢之外,市民就不能有其他期望了嗎?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政治學副教授仇國平說︰「既然政府都沒有遠景,又點可以期望施政會有大的改動呢?」

施政跟不上社情? 無藉口!

仇國平指出,世界銀行每一年都有一份治理指標報告,從多方面評價政府的治理質素,而特區政府的排名亦不算很低。然而,他認為澳門的社情已經跟剛回歸時不一樣,有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公民社會亦發展得更加多元。

「回歸以前,澳門人的知識水平低,參與社會事務的意欲不高,以及較能忍讓。凡事會覺得因為葡國人衰,葡國人走咗之後就OK架啦,但走咗之後都唔ok,咁喺無經驗,還可以接受。但現在(回歸已有十多年)已經沒有藉口再包容下去。」

因此,他認為特首在施政時會比「何厚鏵年代」困難得多。「以前只有少數批評政府的聲音,但現在甚至連建制派亦都不是那麽幫政府。這可以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意味著政府在施政的時候,需要更加謹慎小心,以及聽取更多不同的意見。」

民意越顯重要,執政聯盟水平低下

仇國平指出,政府要落實政策時,民意顯得越來越重要。例如早前被叫停的「西環湖計劃」,亦都顯示出民意有時甚至可以推翻政府的一些決定。然而,他認為政府在蒐集民意基礎上做得不足夠。「政府的慣性思維就是需要民意的時候,就去問傳統社團。而所謂的蒐集民意亦沒有專業的技巧去配合,出來的結果就好像是為了找一些數據去支持政府要做的,例如剛剛結束的出版法修訂諮詢會,像是推介會多於諮詢民意的活動。」

仇國平認為,這說明了執行政策的官員的視野以及處事方式,配合不到社會的發展。仍然保留著澳葡時代的管治特色,希望籠絡一小部分建制派,就能夠將政策付諸實行。「但實際上,無論在動員支持者還是對政策的執行,建制派的能力並非如想像中般強。過於依賴不受實際監管的社團去執行政策,於是會出現不恰當地使用政府撥款。」

「所以,既然傳統社團又唔係好OK,主事官員又唔OK,而制定和執行政策的程序又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咁(施政)唔掂就好理所當然,真係無可能掂架喎!」

政府要有「遠景」,施政才有期望

仇國平指出,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政府亦無法提出長遠的舒緩措施。包括交通擠塞,樓價過高等問題,依然使得民怨四起。他舉例香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九年強制教育,十年建屋計劃,增加社會福利,興建地鐵等等,「於是令到香港彈起」。但澳門到現在卻沒有「彈起」:「彈起並非單指經濟上的高速發展,而是在各方面都能夠令市民感到歸屬感、認同感,從而支持政府的施政。但現在澳門政府就是沒有這種遠景。」

他認為,政府需要不斷與社會各個階層,不同領域進行對話。並非僅靠幾次諮詢會,又或者諮詢委員會的工作,亦不是只靠社團領導又或者社會人士,而是真正在不同領域上,可能在學校、社區、電視,各個諮詢會等等,從各個方面去統合一些共識,而這些共識需要在各種傳媒上向公眾表達出來。才能營造出得到社會認同的「遠景」。「但現在政府完全沒有遠景,一想到就做,有人反對,才發覺原來行不通。」

仇國平指出,過去幾年的施報告都著眼於派錢等等的惠民措施,但其他方面的政策卻無法進入市民的思維裡,同時亦都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政策成果:「市民見到的就只有派錢,其他所做既,又見唔到成效,自然會使得市民對政府的施政除了希望派更多的錢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期望。」

他預計下星期二的施政報告的亮點亦都只會停留在派錢,「因為特首現在需要的就是維持穩定,方便尋求連任。」仇國平認為,只要能夠提出一個得到社會認同的遠景,政府亦有決心落實的話,施政報告自然會有比較大的改動。「既然都冇遠景,又點可以期望施政會有大的改動呢?」

訂閱每月紙本

仇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