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月刊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宣稱立法未有期,因「市民認知不高」 ——衛生局的回覆與市民的回應
宣稱立法未有期,因「市民認知不高」 ——衛生局的回覆與市民的回應 2020年08月29日|文:演樂|https://aamacau.com/?p=63999

在準備這個有關「預設醫療指示」(1)及探討病人生死權益的專題時,因得知衛生局轄下的「生命道德委員會」曾於去年十二月召開探討以上議題的會議,《論盡》媒體於今年三月向衛生局發電郵查詢「預設醫療指示⋯

「減廢站」在下環和賣草地的回收活動。
用舒服的步調,緩慢地減廢——「澳門減廢站」和創辦人的故事 2020年08月29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63996

認識Capricorn是在「不是垃圾站」來到澳門的時候,那時候,她和另一位關心城市減廢問題的Angus不約而同去了香港參觀,然後把「不是垃圾站」帶到澳門(見論盡前期報導)。兩位合作在花城公園開了⋯

《HOW TO MAKE A CLOCK SPIN ANTI-CLOCKWISE》/Lai Yu Tong 。
自由奔放的攝影小誌 2020年08月29日|文:方言社|https://aamacau.com/?p=63995

攝影小誌(PhotoZine) 近年在攝影藝術中大行其道,深受創作者歡迎。相較於傳統大開本精裝攝影書(Photobook),攝影小誌有著較低的出版門檻與較短的出版週期,從主題、內容編排等方面予作⋯

「過去・現在・未來」之舞蹈四十年展覽
舞蹈不只技巧——專訪、「過去・現在・未來」之舞蹈四十年展覽 2020年08月29日|文:晨曦|https://aamacau.com/?p=63994

步入舊法院展廳,只見一面白色的牆上貼滿了澳門舞蹈的發展軌跡:從1977年雲龍舞蹈團成立,由聖若瑟中學舞蹈組擴展成舞蹈社;到1987年教青局舉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1997年演藝學院舞蹈學校⋯

澳門劇場文件展《No Where To》
消失了的,其實仍在——專訪澳門劇場文件展《No Where To》 2020年08月29日|文:三點水、晨曦|https://aamacau.com/?p=63993

踏進展覽《No Where To》,拾起手電筒,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展廳中,劇場演出消失的軌跡在微光下隱隱現了形。然而,我們為什麽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為什麽要吃力地持著微光摸索,逐字推敲? 「重看消⋯

台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有網上「補助成果資料庫」。
澳門藝文軌跡何處尋? 2020年08月29日|文:天一|https://aamacau.com/?p=63985

澳門藝文發展資料的存檔、整理、展示一直殘缺。以往當有《戲劇年鑑》、《舞蹈年鑑》,現在連這由政府主導的計劃也暫停好幾年了,更別說是這年代該有的電子檔案庫。於是乎,澳門藝文界好像做了很多,政府好像投⋯

離開?或者留下來?2019《澳門之年》影像如何為澳門敘事? 2020年08月7日|文:何志峰|https://aamacau.com/?p=63332

到2019年的作品《澳門之年》(徐欣羨監製)。這年剛好是從回歸20週年,《奧戈》之後的十年。這一部電影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由九名創作者分別創作他們自己的作品,每人十分鐘。創作者都是在澳門出生⋯

「複象」還是「複製品」?——談卓劇場《平行異數》 2020年07月27日|文:瑞菲|https://aamacau.com/?p=63105

是基因決定一個人的性格還是後天培養影響?這一直都是個熱門的科學研究題目。複製基因這個技術,今時今日來說並不新鮮,但「複製人」這項研究一直因為社會倫理問題而被禁止,如果撇開倫理問題,這個話題還有什⋯

【讀者投稿】藝術災難:觀「文化抗疫蓮一心.澳門美術作品展」有感 2020年07月20日|文:文輝|https://aamacau.com/?p=62959

「文化抗疫蓮一心.澳門美術作品展」,雖然展覽標題俗俚成語且語焉不詳頗為尷尬,但憑藉文化局與中共宣傳文化部由上而下的動員,長期獲分配到優渥文化資源的澳門各大美術協會當然義不容辭,元老少壯紛紛響應參⋯

「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
壓力下的「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 2020年07月13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62674

2019年6月,香港「反修例運動」隨着警方的催淚彈揭幕。一年後的6月,「反修例運動」依然未有圓滿結局。「送中」法案the bill is dead了,換來今年醞釀誕生的,是「港版國安法」。同時⋯

學者余永逸。
「一國兩制成功典範」感動了誰? 余永逸:一國兩制需要有國際認受 2020年07月13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62671

「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在去年底開始彷彿成為中央政府「御賜」予澳門的一個「貞節牌坊」。但究竟「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即是甚麼?「我想這要問澳門人。」公共行政學者余永逸笑道。 學者當然也各有分析。而在⋯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
香港局勢未明 澳門成內地院校「安全合作伙伴」 梁啟賢:澳門規模細 示範作用有限 2020年07月13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62669

自香港「反修例」運動發生,內地城市看到的不乏國旗被破壞、國徽被塗污,以及一些涉嫌刑事毀壞、放火的畫面。怕香港局勢不明,很多內地院校轉向找澳門交流合作。「傘運時還不太明顯,但到『反修例』時,一些院⋯

語言需要文化空間與參與:菲律賓宿霧聖嬰節在澳門,參與的小孩已經是菲裔在澳的第幾代人?
澳門,你的鄉音何在? 2020年07月13日|文:川井深一(井井三一繪本書屋)|https://aamacau.com/?p=62670

1. 就你的觀察,澳門的孩子們,使用的語言有哪些? 十多年前,我還在校園任教。在路上遇到的少年,如果是叫我「老司」,接著就會用粵語跟我對話,如果是「老蘇」,那多半是從福建來澳的孩子,接著會用普通⋯

今年「六四」,即使沒有集會,警方仍派出多名警員在議事亭前地一帶巡邏。
【讀者來稿】 我看到的「一國兩制成功典範」 2020年07月13日|文:無面人|https://aamacau.com/?p=62665

澳門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名號之下,我們受了甚麼益呢? 是令澳門一年有三千萬人次遊客的「自由行」?在受疫情打擊,內地經濟放緩下,內地遊客即使來澳,花費也或受影響,可見經濟的利益是一時的,但本⋯

另外,南灣大馬路出現撐港版國安法的巨型廣告,坊間質疑廣告版涉違法違規,只是因其立場而獲政府「隻眼開隻眼閉」。《論盡》曾向多個政府相關部門查詢,但消防局、市政署、工務局均互相表示與自己無關,只有文化局表態,指將會按文遺法規定跟進事件。
今年「六四」 拍照兩女孩被移交檢院 飛文基:警方做法「有少少過界」 2020年07月13日|文:論盡媒體|https://aamacau.com/?p=62666

2018年5月,直選議員蘇嘉豪及新澳門學社成員鄭明軒因2016年的「掟紙飛機」事件(「暨大一億」遊行結束後到特首官邸外掟紙飛機),被裁定非法集會及示威罪成。 2019年8月,有市民原計劃發起「默⋯

1989年,澳門一連串的遊行示威活動,參加人數愈來愈多。
不敢忘記 八九六四 記得堅持 今日爭取民主 2020年07月13日|文:微塵|https://aamacau.com/?p=62668

我是怎麼樣走入了 這場民主運動 2020年「六四」不一樣了。這天晚上,我沒有去噴水池的「六四燭光集會」,當權者用一個最荒謬的藉口——因為疫情不准集會。我只可以在家中點起了小小燭光,悼念天安門為民⋯

長滿植物的「鄺。琴語軒」。
澳門人在家種植 2020年07月13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62667

疫情期間,在家的澳門人都做什麼呢? 待在家裡時,會常常想這個問題。煲劇、煮食、睡覺不在話下,看看社交媒體就會知道,大廚多了不少。家長們多了不用上學的學童,也自然多了湊仔這一項,這裡也是嬉笑怒罵⋯

六四記憶.一
六四記憶 2020年07月13日|文:「Wake Up My Cow」Facebook專頁(項目協調)、特別鳴謝:各位回憶提供者及插畫師們|https://aamacau.com/?p=62663

一  T 太太 – 那年36歲 「1989年那時,我和丈夫和小孩從大陸移民到澳門好幾年了。那時電視上播着學生在天安門的新聞,我覺得很恐慌,有時我會選擇關電視,不敢再看下去。雖然北京⋯

1634年《澳門要塞圖》,大英博物館收藏,原載《東印度城鎮防禦工事圖冊/A. Bocarro, 1634)。
古籍「口供」對不上?澳門古城門究竟有幾多? 2020年07月13日|文:林翊捷(城市規劃師)|https://aamacau.com/?p=62664

澳門地小車多,繁忙時間車行到水坑尾、白鴿巢這些位置,就會被塞住,常聽人埋怨:「這條路是怎麼搞的?這裡設個瓶頸⋯⋯」是的,在最初的最初,設計這些瓶頸都是故意的,因為那就是城門。 由明末到清末約二百⋯

在還未有「預設醫療指示」的時候 ──讓晚期病人有選擇的康寧中心(下)
在還未有「預設醫療指示」的時候 ──讓晚期病人有選擇的康寧中心(下) 2020年07月13日|文:演樂|https://aamacau.com/?p=62662

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旗下的「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在二〇一五年曾公佈「死亡質量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的調查,分別以安寧及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