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近日,在FB上看到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9374)分享了一幅讓人很心酸的相片,是台灣一所小學的淨灘活動所發現的:一隻死去的海鳥的喙上套著一隻塑膠圈⋯
出走兩年,從未想要回家。因為自澳門賭權開放,經濟速步發展,曾經身邊的人變得越來越依戀權貴,漠視良心。 但在今天,我很想回家。因為,澳門人變了。 當看見 5.25 兩萬人上街,5.27 近萬人圍立⋯
在賭城的大街上 一群青年 在街頭 在熱血 沒有酬勞 烈日 因他們的行動 哭至心寒 在賭城的賭場裡 一桌大亨 在賭桌 在豪賭 全是籌碼 噴泉 看他們的神態 笑出淚花
⋯私評今年的澳門藝術節,演出可看性高:本地作品的出脫、國際演出的前衛性,配搭講座、活動、工作坊,甚至是場刊內容的設計,以及在地獨立劇評的質量,還有舞台上下外埠本地的合作對話,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心⋯
今屆「澳門製造」,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有《美人魚》、《荒蕪中裁花》、《傳奇茶》、《城牆外》、《我留級了》。 澳門人自已拍的片,總覺得能有機會再看到的機會極少!例如十多年前無緣觀看朱佑人拍攝⋯
一場無比的大雨,轟轟的火車剛經過的,現在剩下,那窗外的景色,是灰濛濛的。 上這火車的時候,母親送別。看到母親那年老、充滿滄桑的身影,與歷盡風霜的白髮,她的眼神充滿著無限的牽掛。火車開動了,她的身⋯
最近,在兩岸四地都有出現不少所謂的「戀殖」事件,戀殖者一般都是被殖民的當地人民,而被戀的對象就是前殖民地宗主國,這種行為往往會讓母國或者執政者感到十分尷尬,而戀殖者往往會被批評是沒有道德、不愛國⋯
澳門文化中心主辦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剛剛在5月6日至10日一連五天舉行,共放映了二十六部本地電影人製作的劇情短片、紀錄片和動畫片,這二十六部本地作品,有⋯
婚禮、喪禮、畢業禮我都出席過好幾次,但攝影展開幕禮倒是頭一次去。 那是我們家的小弟阿細有份參與的攝影展,想不到用政府那5000元持續進修計劃拿去學揸相機,竟也能辦起展覽來,難怪拿著手機拍照也似模⋯
1.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罰寫10次後 可以讓我驕傲一次嗎 2. 梵谷畫完兩千張畫之後,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