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今天就是聖誕節,食聖誕大餐和交換禮物是例行公事吧?到娛樂場的大型連鎖店鳩嗚或者到連鎖食店用膳,看似平常而事實上我們都在助長霸權,煩惱揀選什麼作聖誕禮物或吃什麼聖誕大餐,只因為我們選擇權逐漸被剝削⋯
這次在永樂2院的澳門電影週,我幾乎每天都有去看。 先說一下,我看了《亞明的澳門》、《夜了又破曉》、《痕跡》、《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這四部都是本土制作,當中除了《亞明的澳門》是首次觀看,其他三部⋯
今天終於看了十八年前無緣看到的澳門本土電影《亞明的澳門》。 這是導演的故事,非常簡單。美國讀電影回來的青年,想在澳門拍片,到處找資金,一個人一個人問,每個機會都不放過。本片以夾敘夾議的手法描述了⋯
十五年前的12月19日晚上11點多,我拿著攝錄機,打算用影像紀錄澳門主權從葡萄牙移交給中國的這一夜,書寫歷史的痕跡。 那個晚上,一群本地表演藝術工作者原定進行一項澳門回歸的藝術表演,起點為當時的⋯
《Stars》,是我2014年12月出版的細碟專輯(EP)的名字。 這張專輯的出現,全因一個突發奇想。 某天,我在廚房煮飯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做一張專輯,亦忽然有一個特別的想法,就是音樂這東⋯
打著「藝街活化社區 推動文化旅遊」的旗號,《褔隆計劃》從藝穗節的宣傳初期就贏得了不少注目。縱觀整個計劃,完整度仍有待改進,但它備受關注的程度,是不是代表了這類型的藝術計劃在澳門其實有其必要?來參⋯
在澳門,傳統曲藝和現代劇場,在兩邊觀眾群的心裡,並不只是永樂戲院和文化中心的距離。兩邊的觀眾群鮮有互通。 各有各的觀眾,各擁各的演員。 鄭尹真是當今活躍在台灣劇場上的演員。既有傳統表演藝術的功架⋯
每逢十二月三日,都會想起歷史,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在課堂上那些老掉牙的課題,想起老教授問,甚麼是歷史? 歷史是一個故事,故事有起首、有盡頭,故事線的邊界如漆滿了藍天白雲的假佈景版般,給人無盡的空間感⋯
第一次走進澳門城市藝穗節,正好遇上民政總署主辦的最後一屆;襯著對岸香港佔中運動的烽火,好像近距離地目睹時代轉變的瞬間。有幸觀賞今年澳門藝穗近九成的節目,為了不愧於這半個月的旅程,我試著在今年藝穗⋯
如果問蕭媺,你喜歡澳門嗎?她一定毫無猶豫的說,喜歡呀!笑容裡找不到一絲勉強。有點難以理解 : 這位來自台灣埔里山裡的畫家,怎麼會喜歡這個沒有山沒有水、遠離自然的小城? 牛房的「駐場藝術家計劃」是⋯
美國南方大學的一位生物學教授哈思克,在學校附近的一處被保護的老生林裏,選定一小片土地,他稱為曼荼羅地(來自於印度教與佛教密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象徵性圖形),再用一年的時光,定期探訪觀察感受⋯
遠在中東及非洲地區,每天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戰爭發生,有可能那些地域距離港澳都太遙遠,以致我們主流媒體只會偶爾地報導一下。當稍為留意,網上不乏這方面的新聞,加上某些慈善團體會不時發出相關電郵。當⋯
上星期有朋友來澳門,要我充當導遊,於是帶他們參觀歷史城區,順路登上西望洋山。來到山頂時,一覽半島全景。在外地人眼中,澳門新城在舊區之外發展,城市能得到新的發展,而古跡文物亦得以保留,讓新舊能共存⋯
這是一座無人管理的海岸,位於路環鄉村馬路旁。Sofia前往探勘,拍攝了數張相片,獲得無數「迴響」:此處是路環岩岸之間夾著的一小段沙灘,位於墳場前方,陰森恐怖,更是偷渡客上岸的最佳地點。這片沙灘太⋯
轉載自『澳門獨立電影節2014』-『獨立經典』導讀 尊卡薩維蒂1929年12月9日生於紐約,是希臘移民的後代,出生沒多久就和家人到了希臘生活,直到7歲才回到美國,在紐約長大,1⋯
記得上個月我經痛著,朋友剛巧轉發電郵過來,是台灣藝術家蔡淑惠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個展《這青春》的消息,展出的24件作品當中有一件正是以衛生巾創作的微型刺繡,我看到不禁莞爾,思索有關女性的藝術作品⋯
這間成衣店不算在旅遊區, 賣的也不算是什麼時裝, 只是民生必需品的女士衣服。 可能老闆娘覺得店面有間閣樓,不要浪費,就租出去。 要是在五六年前,他們未必會住在閣樓。 那時,當家傭二千五百元澳門幣⋯
放在心臟最頂端的那些人們,永遠都叫做家人。 爲了家人,「我」可以忍受即使是咬著牙也難以挺過去的痛苦; 爲了家人,「我」可以生活在一個即使是靠回憶彌補空虛寂寞也難以活下去的地方; 爲了家人,「我⋯
劇畢,我把場刊放在桌上,剛好和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極度疼痛》並置放着。桌面出現了一紅一黑的影子,兩者像宣言一樣,把人的話刻在紙本上,告白性的宣言。 當翻看《極度疼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