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在所謂高科技的年代,我們要得到資訊很方便,資源看似免費無限,虛擬平台是我們習慣依賴的溝通方法,世界隨時在身邊也是理所當然。過去,我們不懂所謂資訊是平的道理,盲從順勢活着活着,現在,我們卡在一塊世⋯
卓劇場《異鄉記Holy Crab!》謝幕時,導演兼主演的葉嘉文向編劇朱宜道謝,大意是感謝她讓這個劇本,在似乎跟劇中故事沒有太大關係的澳門上演。他說「似乎」,其實是一個對觀眾的提問:這樣一個故事⋯
一連七天進行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已於上周落幕。去年影展引來民間劣評如潮,不過就算公眾如何不滿,主辦方仍似乎不為所動。去年曾為人所詬病的狀況今年依舊出現,令公眾繼續失望,繼續鬧爆。⋯
(編按:本文為《香港精神的變易》書評) 對於香港人而言,回歸20年變化之大,相信始終不及。由亞洲金融風暴、樓價大跌、經濟蕭條、沙士事件、基本法23條立法導致50萬人遊行、金融海嘯,以至中港矛盾愈⋯
本地藝團「足跡」在2017年「第八屆小劇場演書節」中製作兩個改編自女性作家文學作品的演出,其中一個邀得「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合作,改編土生葡人作家江道蓮短篇作品《長衫》演出了《長衫詞⋯
自問對兒童劇有種敬謝不敏的態度,在於它制式化的題材及固定存在、恍似必然的教育意義。回想沒有兒童劇可看的童年,我由港劇及歐美港台流行音樂「湊大」,世界就在那深宮爭鬥的流行情愛之中。擁有的不會有現在⋯
2017,合該是多事之年。 從年初文化局長吳衛鳴突然宣佈退休,不久後社文司便以文化局「行政違規」要對前局長、接任局長及副局長進行「紀律程序調查」, 直至上周四(12月7日),社文司正式宣佈,完成⋯
12月4日,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雖然無法完全代表所有民眾,但也具相當代表性的立法機構,在全城市民的面前,親手把九千多張民眾的選票撕毀,中止一位民選議員的職務,僅只因為他站出來為「暨大一億」事件⋯
也許,一襲長衫不只是服裝一件。 張曼玉曾指,飾演《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時,一身旗袍穿着令她身體活動受限,連帶說話的聲線、手指的活動、坐立的姿勢等都跟平常不同,衣服令她動彈不得,更促使她感受女主角⋯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來到第八屆。試過經典如魯迅,亦曾聚焦本地作家寂然、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演過獨腳戲、環境劇場,亦製作過沒有現場演員的聲景劇場。多年來,演書節由文本選擇到演出形式等都在不斷「跨界⋯
要說《長衫》(又譯:《旗袍》)先要說其作者江道蓮(Deolinda Salvado da Conceição,1914-1957)。出生於澳門,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澳門人,澳門利宵中學畢業,曾⋯
利申。絕非南音專家。對地水南音的認識只有關鍵字如「涼風有信」、「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均祥」等;支持推廣傳承,但實際到現場看演出屈指可數。原因,無他,只因不懂——除是「說猶如唱」,地水南音還是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