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澳門「不是垃圾站」在氹仔啟動 2019年2月25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52412

2月23日一整天陰雨綿綿,但「澳門不是垃圾站」的回收活動如期進行,發起者Angus説第一次活動無論如何要按時進行,以免市民失望。活動在氹仔花城公園邊的一條人行道上,陸續有市民帶自己平日積累的塑膠⋯

綠色生活藝文爛鬼樓
我們都是看周星馳長大的──講戲總比記性好之《新喜劇之王》 2019年2月21日|文:Joein and Luciano|https://aamacau.com/?p=52365

Joein:怎麼會是《新喜劇之王》 Joein:哈哈哈 Luciano:我先問,過年咁多出戲,或者,你一有時間就看演出或電影,為何過年間會是《新喜劇之王》? Joein:聽到評論好壞參半,就想看⋯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我試着找出像我一樣一臉焦躁的臉孔。
熙來攘往的路上,我站在紅綠燈另外一邊 2019年2月19日|文:思崎井|https://aamacau.com/?p=52341

在新年長假期,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旅行了一趟。 由家門開始算起,大約十五分鐘就可以走到市中心,然後到達那片所有本地人都會面有難色地搖頭的地方,也是所謂古蹟臨立的老城馬路,塞滿車水馬龍的觀光人流,無⋯

文化.芸術.設計藝文爛鬼樓
城市之於藝穗的意義──觀「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之感想 2019年2月14日|文:老班(「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https://aamacau.com/?p=52239

「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註1)(以下以「藝穗節」簡稱)經已圓滿落幕,一連十七日十八個節目在澳門這個小城的各個場地演出成功。觀眾對今屆「藝穗節」的反應不俗,當中不少人首次觀賞藝穗節的節目,就留⋯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Default Thumbnail
給城市人的一課——《氧》觀後感 2019年2月14日|文:喬亞|https://aamacau.com/?p=52231

由「浪風劇社」與葡萄牙「PIA藝術空間」攜手演出的《氧》,標榜「以非語言的方式,透過戲劇式肢體,配合新馬戲團式的高蹺素材,帶領觀眾體驗環境劇場的獨有魅力」。劇組分別選擇了媽閣廟前地和綠楊花園休憩⋯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印度國旗下的英國殖民地建築 2019年1月30日|文:Alan Yun(投稿)|https://aamacau.com/?p=52020

有幸再到印度出席學術會議並特意去前英屬印度時期的首都(capital)加爾各答(Kolkata,舊稱Calcutta)遊歷數天。曾經作為英國殖民時期的首都讓加爾各答擁有大量殖民地色彩建築和事物⋯

移動書藝文爛鬼樓
不要遺忘了春天 2019年1月3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52011

馬上就到過年時節,戀愛電影館選了紀錄片《四個春天》來作賀年影片,最近這部影片很受人談論,大多在說導演如何使用了很少的錢卻拍出了得奬之作,但看了影片後卻覺得,這是花了許多時間和無數生命歷練才能拍出⋯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一個被兒童文學包圍的國度——英國紀行 2019年1月22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51790

從英國回來一個禮拜了,魂魄卻好像還未回來。學過大英帝國的歷史不少,踏上那個國土卻是第一次,冒著搭乘十幾小時飛機、經歷八小時時差的痛苦,就這樣降落在這個冬季黑暗的國家。每日下午四點就天黑,而英國的⋯

移動書藝文爛鬼樓
闖進動物的社交場所──記《神奇森林歷險記》 2019年1月22日|文:黃詠思|https://aamacau.com/?p=51785

周末下午,筆者獨自一人到「文化中心小劇院」觀看「人力車之友」(Clube dos Amigos do Riquexó)的《神奇森林歷險記》,現場所見觀眾大多是家庭,甫坐下,左右兩邊皆是大拖細。開⋯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宿霧聖嬰節 Sinulog Festival 2019年1月19日|文:詹米|https://aamacau.com/?p=51713

澳門的奇幻,在於有這樣的外地節。 澳門有好多「之都」、「盛事」,有武術、文化或是美食,總是目不睱觙,讓人記也不記不住。 就以這個星期為例,有藝穗節,有劇場搏劇場這一類的藝文表演。一整年排下來,過⋯

070 迫爆半島裡外戲游花間紙本月刊藝文爛鬼樓
趁著還有勇氣的時候──李卓媚談《棉花》與她的家庭紀錄片計劃 2019年1月10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51514

「因為不知道以後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去拍家人。」剛於二O一八年十二月獲《澳門影像新勢力》頒發「評審團特別獎」的新生代導演李卓媚,去年的作品《爺爺的老房子》和這次獲奬的《棉花》,都以家人為主題,問她背⋯

戲游花間藝文爛鬼樓
澳門的帆船文化與工藝技術(下) 2019年1月10日|文: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 |https://aamacau.com/?p=51509

「取於自然、活於自然」是以往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沒有合成物料的年代,所有工具材料皆取自天然環境。人類最早期的帆船是利用竹筏,豎立單一桅桿,用草紥成製帆具,然後揚帆出海。這種技術歷經數百年流傳到⋯

文化.芸術.設計築城危言藝文爛鬼樓